北七真

[拼音]:tebie xingzhengqu

北洋政府時期未設行省而採用特殊制度的地區。包括以下三類:

(1)正式稱為“特別行政區”的,計有京兆、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五處;

(2)稱為護軍使或鎮守使轄地的寧夏;

(3)仍沿襲前清舊名舊制的青海、內外蒙古和西藏。

京兆舊名順天府,1914年10月4日改稱京兆。其行政機關稱京兆尹公署,行政首長稱京兆尹,主要職權為管理巡防、警備隊、監督官吏等。熱河、察哈爾、綏遠初沿用清末舊制,熱、察設都統,綏設綏遠城將軍,主要管理軍政和蒙旗事務,而民政則熱、察屬直隸省,綏遠由山西省兼轄。1914年7月6日綏遠城將軍改稱“都統”。熱、察、綏三區行政機關統稱都統府。其職權由主要管理軍政擴大為兼管民政,並添設道尹專辦,不再由他省兼轄。川邊沿清末舊名,1925年2月28日改稱西康。其地方長官先後稱川邊鎮撫使、經略使、鎮守使和西康屯墾使。

寧夏初沿清代舊制仍設將軍,1914年7月11日改設護軍使(又稱甘邊寧夏護軍使),1921年1月7日改稱鎮守使。將軍兼轄滿蒙各旗事務。護軍使主要管轄區內軍政、民政、司法、外交各項事務。

青海初設辦事長官,駐西寧,管轄境內軍政、民政、司法、外交等事。1915年10月3日改設甘邊寧海鎮守使,職權仍舊。內外蒙古和西藏均沿襲前清雙軌制,設中央政府派遣官吏和當地“自治官吏”。內蒙古的派遣官吏主要由奉天、吉林、黑龍江、新疆等省軍民長官,寧夏護軍(鎮守)使,甘邊寧海鎮守使,新疆伊犁鎮守使和熱河、察哈爾、綏遠都統兼任,對當地蒙旗(或部落)行使監督權利。外蒙古的派遣官吏屬專職,初沿襲清末舊制,設庫倫辦事大臣、烏里雅蘇臺將軍、科布多參贊大臣等。1915年7月19日改稱庫倫辦事大員,烏里雅蘇臺、科布多、恰克圖佐理專員,對外蒙古自治官府及屬吏實行“總監視”。1919年12月1日裁辦事大員各職,合併庫倫辦事大員公署於西北籌邊使公署,各佐理專員暫留原處,承籌邊使之命辦理現行事宜。1920年7月28日另設庫、烏、科、唐鎮撫使,駐庫倫,管理庫倫、烏里雅蘇臺、科布多及唐努烏梁海各部民政、軍政等事務。阿爾泰則沿清末舊制,設辦事長官一人,掌理軍民等事。1919年6月1日裁撤,改設阿山道,併入新疆省。內、外蒙古的“自治官吏”沿襲清代盟旗舊制,旗的首領稱札薩克,盟設盟長一人,由札薩克選充,均受派遣官吏的監督。西藏的派遣官吏為駐藏辦事長官,“自治官吏”有由普通人充任的唐古忒官和由喇嘛兼任的喇嘛官兩個系統。

參考書目

錢實甫著:《北洋政府時期的政治制度》,中華書局,北京,1984。

參考文章

澳門特別行政區聖安多尼堂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香港特別行政區(Xianggang Tebie Xingzhengqu)的由來中國地理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第二十七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法律釋義和解釋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第十七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法律釋義和解釋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第十一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法律釋義和解釋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第十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法律釋義和解釋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第二十五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法律釋義和解釋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第二十四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法律釋義和解釋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第二十一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法律釋義和解釋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第十九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法律釋義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