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nanqu

中國最早的戲曲聲腔之一,是南宋以來流傳於南方各地的南戲所用的音樂。它與北方的北曲並列為中國最古老的兩支戲曲聲腔。

南曲最初是從浙江溫州一帶的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人徐渭《南詞敘錄》說:“‘永嘉雜劇’興,則又即村坊小曲而為之,本無宮調,亦罕節奏,徒取其畸農、市女順口可歌而已,諺所謂‘隨心令’者,即其技歟?”這說明當地的民歌是它最初的來源。但作為一種戲曲聲腔,僅僅只有民歌小曲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它又採用了大量的宋詞,這就是《南詞敘錄》說的:“其曲,則宋人詞而益以里巷歌謠。”除此之外,它又從傳統的音樂,如唐宋大麴、諸宮調、唱賺、轉踏等等吸取了不少曲調,從而形成為一支包含有多種音樂成分的戲曲聲腔。

南曲在早期還較多地保留著民間音樂的自然形態。它在音樂結構上也採取曲牌聯套體的形式,不過它不象北曲那樣嚴謹和成熟。所謂“不葉宮調”、“亦罕節奏”,是指它的套數還沒有嚴格的宮調規範,唱詞也不講究平仄聲律,只求順口可歌。不過,南曲雖無宮調的限制,但套曲之中曲調的排列也有一定順序,不可錯亂顛倒。《南詞敘錄》說它“須用聲相鄰以為一套”。如〔黃鶯兒〕之後必繼以〔簇御林〕,〔畫眉序〕之後必繼以〔滴溜子〕之類。可見它在音樂上還是有一定的邏輯次序。發展到後期的南曲也有了宮調的規範,與北曲不同的是不限於一套只用一個宮調,而是在一套之中可以用兩個至三個宮調。這一點,它又比北曲靈活。

南曲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多樣化的。與北曲的“一人主唱”不同,它各行腳色皆可歌唱,這就可以利用音色上的變化來體現人物性格的不同。它在曲調的運用上也形成了某種樸素的戲劇性手法。正劇人物如生、旦多用詞體歌曲,典雅凝重;而喜劇人物如淨、醜則多用民歌小調,詼諧輕鬆。在演唱形式上,它既有獨唱,也有二人以上的對唱,還有眾人的合唱(齊唱)。這種合唱或以氣勢雄偉與氣氛熾烈見長,或以心理刻畫的細緻入微取勝。這種形式,為後來的崑曲與弋陽腔所繼承。

南曲在發展過程中,充分吸收北曲的長處,使自身不斷得到豐富與提高。南曲大量引用北曲的曲調,創立了“南北合套”、“南北聯套”、與南套北套交替運用等形式,利用南北曲風格的差異,以表現人物性格與戲劇矛盾的多樣性變化對比。後期南曲也吸取了北曲在演唱藝術上所積累的經驗,提高了它自身的演唱藝術水平。早先南曲有“率平直而無意致”之評,但發展到明代,則正如王驥德《曲律》所說:“婉麗嫵媚,一唱三嘆,於是美善兼至,極聲調之致。”後來的崑曲在演唱藝術上的高度成就,蓋源於此。

南曲來自民間,但每到一地,又能與當地的民間音樂相結合,從而繁衍出許多新的戲曲聲腔。南曲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崑山腔等四大聲腔的出現,就是古老的南曲傳統與各地區的民間音樂相結合的歷史成果。後來海鹽、餘姚兩腔逐漸消失,而弋陽、崑山兩腔卻在歷史上留下了巨大影響。

參考文章

雲南曲靖陸良縣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雲南曲靖師宗縣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雲南曲靖馬龍縣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雲南曲靖市會澤縣樂業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