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桕葉

藥材名稱:山稗子

名稱出處:《滇南本草》

概況

異名:紅果莎、紅稗,旱稗、山高粱(《滇南本草》),野紅米草、野雞稗、野高粱(《雲南中草藥》)

基源:為莎草科苔屬植物漿果苔草的果實、根或全草。苔草屬全世界約2000種,中國約400種。

原植物:漿果苔草Carex baccans Nees

歷史:本品始載於《滇南本草》,以其外部形態、生長環境和藥性均有詳細記載,觀其附圖,即為現在的漿果苔草。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叢生。稈粗壯,高60~159cm,三稜形。葉線形、革質長於稈,寬8~12mm。穗狀花序排成圓錐狀,上部緊密,下部稀疏,長5~30cm;苞片葉狀,長於花序;小穗極多數,雄、雌順序,圓柱形,長1.5~6cm;雌花鱗片長圓形,紅褐色,頂端芒尖,脈1~3條。囊苞倒卵形,腫脹,血紅色,脈多數,頂端短喙狀,有2小齒。小堅果橢圓狀三稜形。(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5冊.79頁.圖7388)

生境與分佈:生於河邊、村旁或山坡疏林中。分佈於中國西南及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印度、越南和馬來西亞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秋季採收,洗淨,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

藥性

性味:①《滇南本草》:“果:甘;殼:澀,根葉:苦澀,微寒。” ②《雲南中草藥》:“果:甘、微辛,微寒。”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根:苦、澀、涼。種子:甘、辛,平。”

功效:調經止血,透疹止咳,補中利水。

主治:鼻衄,便血,月經過多,產後出血,麻疹,水痘,百日咳,脫肛,浮腫。 ①《滇南本草》:“專治婦人散經敗血之症。” ②《雲南中草藥》:“果:透表止咳,補中利水;根:止血調經。” ③《中藥大辭典》:“涼血,止血。治月經不調,崩漏,鼻衄,消化道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60g。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四川中醫 1985;(9):“治口腔潰瘍:山稗子20g,生地10g,木通6g,丹皮6g,竹葉3g,甘草6g。每日1劑,並洗患處。或取山稗子100g,水煎加冰糖或白糖頻服,日1劑。”

單方應用:①《滇南本草》:“治婦人氣血虧損,腎肝血虛,行經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腰疼,肚腹冷疼,氣脹,心慌怔忡,血行淡黃色,或3天已止,或5天再行,7~8天又行方止,故有散經敗血之名;或月水過多,將成崩症,或已成血崩:山稗子15g。煎湯點水酒服。” ②《雲南中草藥》:“治崩漏,月經過多,產後出血:山稗子根60g,紅糖、胡椒為引,水煎服。” ③《雲南中草藥》:“治水痘,百日咳,鼻衄,消化道出血:山稗子全草15~24g,水煎服。” ④《雲南中草藥》:“治麻疹:山稗子果15g。水煎服。”

食療:《雲南中草藥》:“治脫肛:山稗子果60g,燉豬大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