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

[拼音]:Zhedong zhi Zhan

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清軍在浙江東部的定海、鎮海和寧波等地抗擊英軍入侵的作戰。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三月,英政府改派璞鼎查(即H.波廷傑)為全權代表,擴大侵華戰爭。六月底,璞鼎查抵澳門與海軍司令巴加(即W.帕克)、陸軍司令郭富(即H.高夫)率艦隊再次北犯,七月初十侵佔廈門、鼓浪嶼後,進窺浙東。

定海於二十年曾被英軍佔領。二十一年初英軍撤走後,清軍5600餘人先後進駐,並於城郊山嶺及沿海加築炮臺、土城,由總兵鄭國鴻、王錫朋、葛雲飛分段防守。八月初九,英軍艦船31艘,載陸軍2100餘人抵舟山海面,準備進攻定海。十四日傍晚,英炮兵佔領城南大小五奎山島。十七日,英艦及島上炮兵炮擊定海前沿陣地,步兵分兩路登陸。左縱隊1500餘人進攻曉峰嶺和竹山,右縱隊600餘人進攻城南土城。三總兵督部頑強抗擊,相繼陣亡,陣地先後失守,定海再陷。

八月下旬,英軍進犯鎮海。鎮海位於甬江入海口,東南瀕江,北濱大海,招寶山雄踞城東北,與東岸的金雞山相對峙,山上均築有炮臺及工事,安炮86門;該地區共駐有清軍5000餘人,由欽差大臣裕謙坐鎮指揮。二十六日晨,英艦7艘對金雞山和招寶山實施炮擊,然後英軍分三路發起進攻:中央縱隊500餘人從金雞山東北登陸,左縱隊1100餘人繞金雞山側後登陸,兩面夾擊金雞山。總兵謝朝恩率部1500人頑強抗擊,多次與敵肉搏,大部犧牲,謝亦落海而亡,金雞山失守。同時,英軍右縱隊700餘人在招寶山登岸,浙江提督餘步雲率軍千餘不戰而逃。英軍佔招寶山後,居高臨下,俯擊鎮海。裕謙督軍千餘誓死抗擊,戰至下午,見兵敗城危,乃投水自盡,鎮海陷落。二十九日,英艦船8艘,載兵700餘人溯甬江直犯寧波,餘步雲與知府鄧廷彩棄城潰逃,寧波又陷。

浙東三城失守後,道光帝令奕經為揚威將軍赴浙督辦軍務,並從各省調兵馳援浙東。二十二年正月,奕經到達杭州,決定對敵實施水陸反攻,企圖一舉收復三城。二十九日夜,總兵段永福率2400人襲擊寧波,由南門、西門衝入城內,因遭敵阻擊而撤出戰鬥;副將朱貴率1900餘人多次猛攻鎮海西門,未能入城;夜襲定海的水上一路也因風潮不順一再延期。三路反攻均告失敗。二月初四,英軍1200餘人從寧波進佔慈谿(今慈城鎮),分路進攻清軍集結地大寶山,清軍傷亡慘重,朱貴父子壯烈犧牲。浙東戰敗,清廷遂無心再戰,決意妥協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