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電影

[拼音]:jingying lilun

[英文]:elite theory

通過對社會統治者和傑出人物的研究,說明社會的性質和統治關係的西方政治學、社會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精英”一詞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法國,意指“精選出來的少數”或“優秀人物”。精英理論認為,社會的統治者是社會的少數,但他們在智力、性格、能力、財產等方面超過大多數被統治者,對社會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和作用,是社會的精英。其中極少數的政治精英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團,掌握著重大決策權,他們的政治態度、言行,對政治發展方向和前景產生重要影響,決定著政治的性質。認為必須分析這些政治精英才能揭示政治的本質和規律。

沿革

精英理論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柏拉圖的"哲人政治"思想,以及中世紀義大利的N.馬基雅維利關於統治者的權力和統治技巧的研究。後來法國的C.-H.de聖西門、H.坦恩,德國的L.龔普洛維奇等也探討了誰統治社會、統治者的共性、如何維持統治、怎樣統治等問題,這對精英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起過主要作用。到19世紀中期,精英理論才形成比較明確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並獲得理論性的地位。

基本內容

精英理論有早期和當代之分。人們通常把19世紀末~20世紀50年代的精英理論稱為早期精英理論。這一時期有三位代表人物,他們是:

(1)義大利社會學家G.莫斯卡,其代表作為《統治階級》。他認為一切社會都存在著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社會文明隨精英的變動而改變。他著重研究了政治精英的本質與他們取得權力的方式,以及在不同歷史環境中的變化。同時,探討了精英地位的維持和更替問題。

(2)義大利社會學家V.帕累託,其代表作為《思想與社會》。他完善了“精英流動理論”,認為精英的興衰和精英與非精英之間的流動是必然的,這種流動是保持社會平衡的基本因素,如果沒有正常的流動,就會造成政治不穩定,釀成革命形勢,導致精英的集體流動代替個人流動。

(3)瑞士籍德國社會學家R.米歇爾斯在《政黨論》中提出了“寡頭統治鐵律”,認為政黨和人類其他一切組織,都避免不了寡頭統治的傾向。早期精英理論專注於精英的政治統治,強調人的先天素質,著重於思辨性研究,尤其是隻注重少數統治者的作用,忽視民主制度在政治過程中的作用,具有反民主傾向,受到了許多批評。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行為主義政治學的興起,當代精英理論在美國發展起來。主要代表人物有政治學家H.D.拉斯韋爾,社會學家C.W.米爾斯,經濟學家J.熊彼特等。當代的精英理論的基本思想與早期精英理論雖然是一致的,但當代的研究者們既重視政治精英在社會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注意到其他社會精英甚至公民在社會關係中的存在和意義;強調人在後天實踐形成的專門技能,認為精英既可以產生於社會上層,也可能從下層產生,既可以產生於政治領域,也可以產生於其他社會領域;公民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政治參與來表達利益,對統治者施加影響,迫使他們做出有利於大多數人的決策;精英一旦失去領導能力和大眾的信任,就有被代替的可能性。當代精英理論宣稱“價值中立”,注重多學科的實證研究,通過對西方政治、經濟、技術、軍事精英的出身、經歷、文化、社會背景、彼此關係、代表性、領導行為等方面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說明社會權力關係和民主政治的有效性。

意義

精英理論試圖從社會精英、特別是政治領導人和傑出人物,著手揭示政治系統的實質和執行規律,開闢了政治學研究的新的途徑,形成了一些分析手段,在當代西方政治學研究中和對政治現象的分析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一些學者批評這種理論過分誇大了統治者的個人作用和主觀條件,其思想實質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