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奇,P.

[拼音]:yingxiongshiguan

[英文]:conception of history as determined by heroes

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創造作用,把個別傑出人物誇大為主宰歷史的唯心主義歷史觀。英雄是同人民群眾相對應的歷史觀範疇,通常指傑出人物。有的場合也泛指對歷史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歷史人物,如帝、王、將、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社會歷史理論都無視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間接地宣揚英雄創造歷史的觀點。

主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

主觀唯心主義者把歷史的發展看作是由少數英雄人物和帝王將相的意志、品格、才能決定的,認為人民群眾不過是消極、被動的“惰性物質”,是少數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隨者。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梁啟超說:“歷史者英雄之舞臺也,舍英雄幾無歷史”。在他看來,大人物“心理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英國的T.卡萊爾(1795~1881)認為:全世界的歷史“實際上都是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偉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質的結果”,“這些偉人的歷史真正構成了全部世界歷史的靈魂”。英雄史觀在德國哲學中有著深厚的基礎,19世紀德國青年黑格爾派中的一些人把具有“批判的頭腦”的個人看作是歷史的創造者,如B.鮑威爾就說,“批判”是絕對精神,而他自己就是“批判”。在他們那裡,“改造社會的事業被歸結為批判的批判的大腦活動”。他們認為,只要少數傑出人物提出了更高的思想,歷史馬上就會改觀。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德國產生了F.W.尼采的“超人”哲學。尼采認為“超人”是歷史的主宰者,沒有“超人”就沒有歷史,而人民群眾則是“奴隸”和“畜群”,是“超人”用以實現其意志的工具。這種哲學後來成了法西斯主義獨裁政治的思想武器。

客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

某些客觀唯心主義者的歷史觀也帶有英雄史觀的色彩。G.W.F.黑格爾雖然認為,歷史不是個人隨心所欲的結果,而是由某種客觀精神決定的,但他又認為偉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他曾把拿破崙(1769~1821)稱為騎在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認為這些偉大人物是為了滿足世界精神對於發現自己、實現自己、返回自身的需求而創造歷史的。他雖然看到沒有人民群眾,即“進行再生產的個人”,社會生活不能繼續下去;但他又認為,群眾只是一群無定形的東西,他們的行動完全是自發的、無理性的、野蠻的、恐怖的。而偉大人物的優越性就在於他能知道和表述絕對意志,所有的人都集合在他的旗幟下,他就是人們的上帝。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提出人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但是他們所說的社會環境主要指政治和法律制度。這樣,社會的發展仍然決定於少數具有思維理性的立法者,即開明君主一類的“偉大天才”人物。

英雄史觀存在的根源

英雄史觀在社會歷史發展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有其深刻的社會的、階級的和認識的根源。

(1)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但他們的力量和智慧總是集中地體現在他們的代表者──領袖人物的活動中,並在領袖人物的領導下從事歷史的創造活動。當人們看不清隱藏在領袖人物行為的動機背後的、推動一個民族或階級行動起來的物質動因時,他們就會把個人看作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

(2)在剝削制度下,少數統治者憑藉權勢和所能支配的物質力量,可以在歷史上打上自己的印記,而創造歷史的勞動群眾則處於受剝削、被壓迫的地位,他們創造歷史的能力和作用的發揮,受到極大的壓抑和限制,他們作出的貢獻往往被湮沒,有的成果則為統治階級所竊取。

(3)剝削階級的思想家出於階級的偏見,總是把歷史說成是帝王將相創造的,極力貶低人民群眾的作用,以此欺騙和矇蔽人民群眾,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與唯物史觀的根本區別

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同英雄史觀的根本區別並不在於是否承認個別傑出人物的作用,而在於如何回答誰是歷史發展中的決定力量。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闡明瞭人民群眾和個別人物的關係,使被顛倒了的歷史重新顛倒了過來。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英雄史觀仍然以新的形式不斷出現,如存在主義主張少數領袖人物所體現的神祕化了的個人情感、意志的存在是歷史發展的支配力量,認為“負責的個人是社會變化的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