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高利,M.

[拼音]:Dude

[英文]:Alphonse Daudet (1840~1897)

法國小說家。生於尼姆城一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貧困。曾任學校監學(類似輔導員)。17歲時帶著詩作《女戀人》(1858)到巴黎,廁身文學界。1866年以發表散文和故事集《磨坊書簡》成名。這是一部優美的散文集,作者以故鄉普羅旺斯的人情風物、傳說掌故為題材,用充滿詩意的筆調,抒發深厚的鄉土感情。其中有幾篇是美麗的童話,例如《塞甘先生的山羊》,敘述塞甘先生的一頭溫和而漂亮的小山羊,酷愛自由,不滿足於後園的青草,偷逃到附近小山上漫遊,勇敢地和狼搏鬥,直到精疲力竭被狼吞噬。《高尼葉師傅的祕密》描述塔拉斯孔城開設麵粉工廠後使當地磨坊的風車都停頓下來,但高尼葉師傅磨坊的風車卻照舊運轉不休,原來他用生石灰冒充麥子磨成粉。他的苦心卻博得了居民的同情。《磨坊書簡》 發表兩年後, 都德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東西》出版。這是一部半自傳性的作品,以輕淡的風格敘述了作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感受。這部小說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現了作者的藝術風格,不帶惡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感傷,也就是所謂“含淚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國的狄更斯”之稱。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徵入伍。戰爭生活給他提供了新的創作題材。1873年他發表了著名短篇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反映普法戰爭時期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緒。《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最後一課》被譯成世界各國文字,常被選為中、小學生的語文教材,中國也有譯文。小說以普魯士戰勝法國後強行兼併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事件為背景,通過一個小學生在上最後一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與內心感受,深刻地表現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

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於暗示性的獨特風格。1878年、1896年又先後發表了《故事選》與《冬天故事》。

普法戰爭以後,都德創作了長篇小說《塔拉斯孔城的達達蘭》(1872~1890)、《小弟弗羅蒙與長兄黎斯雷》(1874)、《雅克》(1876)、《富豪》(1877),《努馬·盧梅斯當》(1881)、《薩福》(1884)、《不朽者》(1888)等。都德在《塔拉斯孔城的達達蘭》中塑造了一個自吹自擂的庸人的典型形象,小說以漫畫的手法諷刺資產階級中某些人虛張聲勢的“英雄主義”。《雅克》敘述一個貧苦男孩的生活經歷和奮鬥過程, 與 《小東西》類似。在《富豪》中,作者寫一個暴發戶到巴黎後遭到破產以至身亡的故事,淋漓盡致地勾畫了第二帝國時期醜惡的的社會風尚。《努馬·盧梅斯當》寫的是一個善於鑽營的政客如何爬到部長的高位,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資產階級政客的典型形象。《不朽者》主要是諷刺最高科學機構法蘭西學院,書中的主人公只是一個平庸的學究,他畢生努力奮鬥,終於混進了法蘭西學院,成了被稱為“不朽者”的院士,但他的論著卻被發現是假科學。《薩福》寫一個浪漫女子薩福的庸俗的愛情故事,曾受到法國馬克思主義批評家拉法法格的批判。

都德是位多產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說外,1888年還發表了《一個作家的回憶》和《巴黎的三十年》兩部回憶錄。他的劇本《阿萊城的姑娘》(1872)曾由法國音樂家譜成歌劇。

參考書目

Y.Martinet, A.Daudet, Sa Vie et Son Oeuvre, Paris, 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