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仲明

[拼音]:Yisuliya Wangchao

[英文]:Isaurian dynasty

拜佔廷帝國封建王朝(717~802)。因其建立者利奧三世(717~741在位)來自小亞細亞南部的伊蘇里亞,故名。

8世紀初,拜佔延帝國經常受到阿拉伯人倭馬亞王朝的威脅。716年,阿拉伯人進犯小亞細亞,圍攻阿摩魯姆,西進至柏加曼地區,被拜佔廷小亞細亞督軍利奧所擊敗。717年利奧廢黜無能的君主狄奧多西三世(715~ 717在位),被首都教土和臣民擁立為帝,建立伊蘇里亞王朝。

利奧三世即位不久,717~718年阿拉伯人第二次圍攻君士坦丁堡。拜佔廷軍隊經過整整一年艱苦的保衛戰,終於使用“希臘火”(希臘人制造的能在水面上燃燒的武器,內含石油、硫黃、硝石和樹脂等成分)打敗了阿拉伯艦隊,把阿拉伯人逐出小亞細亞。此後兩個世紀裡拜佔廷基本上消除了阿拉伯人的威脅,雙方只有小規模的摩擦。伊蘇里亞王朝通過外交手段,採用築壘與征伐等措施,又削弱了斯拉夫人與保加利亞人的威脅。利奧三世在對外政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之後,又致力於內政改革。整飭吏治,制定法典,禁止賣官鬻爵;在全國普遍推行軍區制(即塞姆制)。軍區制是一種寓兵於農、加強地方統制的軍事行政制度,由軍事長官掌握地方的軍、政大權,兵士由領有國家世襲份地的自由農民組成。

由於東正教會壟斷大量土地和勞動力,並享有免稅特權,使國家稅收銳減。平民要求廢除偶像崇拜,簡化宗教儀式;政府實行軍區制也需要土地和軍費,欲徵用教會的土地財產分給新的軍事貴族。因此利奧三世利用人民對教會的不滿,於726年下令搗毀聖像,封閉修道院,沒收教會和寺院土地,分配給軍事貴族和皇帝親信,或作為軍士的份地,史稱聖像破壞運動。這一運動惡化了拜佔廷與羅馬教廷的關係。君士坦丁五世等幾個君主繼續實行這一政策,前後達100多年。780年皇太后伊林娜攝政時(780~802)開始廢除這一政策。787年第二次尼西亞會議正式恢復聖像崇拜。

伊蘇里亞王朝末期,由於未能保衛羅馬使之免遭倫巴德人入侵,羅馬教廷轉而向法蘭克人求援。800年羅馬教皇藉口女皇伊林娜(797~802在位)即位不合法,給法蘭克王查理加冕,稱其為“羅馬人皇帝”,是為查理大帝。拜佔廷永遠喪失了對羅馬城名義上的統治,成為名副其實的希臘化國家。802年伊林娜被軍人廢黜,伊蘇里亞王朝遂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