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

[拼音]:Yingguo Zichanjieji Geming

[英文]: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導致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確立的一次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亦稱英國內戰或清教徒革命。這次革命對英國和整個歐洲都起了重大影響。一般把革命開始的1640年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革命前提

16~17世紀初期,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已取得很大成就。由於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大大增長,東部及西南部地區的地主貴族掀起圈地狂潮,把圈佔的土地用以經營牧場和農場,或將其出租給農業資本家,出現了眾多的資本主義農場(見圈地運動)。東部及西南部農村裡的地主貴族多為與資本主義農業發生密切關係的新貴族,他們與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相一致。革命前,呢絨生產遍及全國各城市及廣大農村,有的採取分散的工場手工業形式,有的發展到集中的手工工場階段,其產品行銷國內外。在古老的行會手工業中也發展著資本主義關係,如羊毛加工業、鍊鐵業、造船業等都逐漸採取資本主義方式擴大經營。一些新崛起的冶金業、採煤業則完全是按資本主義方式經營的。隨著工業的發展,國內外商業日益興隆。倫敦成為貿易和金融業的中心。城市工商業資產階級的經濟勢力日益增長。

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封建專制制度下,受到諸如封建土地制度、行會制度、貿易獨佔制度以及各種苛捐雜稅的壓抑和束縛,從而引起了與資本主義發展有切身利益的各階級的強烈反對。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清教教義作為鬥爭武器。16世紀60年代,英國出現清教運動,抨擊英國國教中的天主教殘餘,宣傳資產階級的道德觀、宗教觀和宗教的、政治的組織形式,反對封建專制。

英國的封建專制政體,經過16世紀中葉的鼎盛時期之後,到17世紀初,統治基礎已經動搖。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和查理一世統治時期,議會中形成了反對派。1628年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請願書”。次年查理一世就將議會解散,以後11年未再召集議會。17世紀30年代末發生了蘇格蘭人起義。查理一世為籌措軍費,不得不於1640年4月13日召集議會。但因議員拒絕國王的要求,查理一世於5月5日又解散了議會。史稱這屆僅存三週的議會為“短期議會”(亦稱短期國會)。查理一世的橫暴引起群情憤激。同時蘇格蘭起義軍大舉進攻,查理一世被迫於1640年11月3日重開議會,它一直存在到1653年4月20日,史稱“長期議會”(亦稱長期國會)。長期議會成為反對以查理一世為首的王黨的領導中心,它的召開是革命開始的標誌。

革命開始和第一次內戰

長期議會議員,就社會成分來說,上院全是貴族,下院 507個議員中,絕大多數也是貴族;其中有些是從事資本主義經營的新貴族。資產階級出身的議員約70人,其中有些是專賣權的持有者,這使得有些議員在反對封建王黨的鬥爭中常常動搖和妥協。

長期議會召開前後,倫敦市內及郊區的下層群眾和許多郡的農民展開了廣泛的反封建鬥爭。在群眾運動的支援和推動下,議會從召開到1641年夏季之間取得了一連串勝利:國王寵臣斯特拉福德伯爵T.溫特沃思被處死;通過《三年法令》,規定議會應定期召集,不經議會同意不得將之解散;廢除了星室法庭等暴政機構。但許多議員對日益高漲的群眾運動感到畏懼,不願推動反封建鬥爭進一步向前發展。1641年夏,在討論廢除主教制的《根枝法》時,許多議員反對。1641年秋討論《大抗議書》時,也引起激烈爭論,最後僅以11票微弱多數通過。與此同時,議會卻著手鎮壓農民起義。據不完全統計,1640~1643年,上院共受理了農民運動“主犯”246人。第1次內戰爆發前夕,竟有255個議員公開擁護國王。1641年底,查理一世企圖逮捕以J.皮姆為首的反對派領袖。倫敦市及郊區的幫工、學徒及附近白金漢、肯特郡的農民,則自動結隊前來保衛議會,挫敗了王黨。查理一世無計可施,於1642年1月離開倫敦到英國北部。8月間在諾丁漢升起王家軍旗,挑起了內戰。

內戰開始後,全國分成兩個敵對陣營。王黨所依靠的主要是經濟落後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區的封建貴族。議會的社會支柱是資本主義較發達的東南部的資產階級、新貴族、自耕農(見約曼)和城市平民。就雙方力量對比看,議會佔優勢。但議會軍的領導人埃賽克斯、曼徹斯特等人的態度不是很堅決的,時刻準備同國王妥協,以致在內戰初期節節失利。在此期間,城鄉下層群眾自發的反封建鬥爭蓬勃發展,城市裡出現了要求政治民主、信仰自由的熱潮。僅1645年全國就出版了 722種書刊。在倫敦出現了約80個不同的教派團體。農民鬥爭到處蔓延。僅反圈地的農民運動就至少發生了15起。有些地方的農民運動對議會的動搖妥協不滿,就走上既反對封建王黨,也反對國會,以保衛自己的“自由和財產”的道路。西南部各郡的“棒民”運動就是如此。軍事鬥爭和城鄉下層人民自發運動的高漲迫使議會在1645年通過《自抑法》改組軍隊。解除了原來一些軍事領導人的職務,建立了主要由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新模範軍”。由T.費爾法克斯和O.克倫威爾指揮。新模範軍作戰目的明確、革命熱情很高、鬥志旺盛、紀律嚴明。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取得對王黨的決定性勝利。1646年6月攻克王黨的大本營牛津。第 1次內戰以議會的勝利而結束,國王也成了議會的階下囚。

革命陣營內部的鬥爭

第 1次內戰結束後,議會實際上成為全國最高政權機關。但議會裡掌權的長老派反對革命進一步發展,並與國王談判保留君主制,他們所實行的政策只有利於上層新貴族和大資產階級。1646年2 月24日議會通過法令,廢除監護法庭(亦譯騎士領地制),解除貴族地主對國王的封建義務。被沒收和扣押的王黨分子的土地大都落到資產階級、新貴族手裡。而農民對地主所負擔的封建義務卻照舊未動,賦稅仍不斷增加。1647年2月議會又下令解散軍隊,而且不發欠餉,訊息傳出,軍隊譁然。克倫威爾等獨立派高階軍官彷徨觀望,J.李爾本等平等派展開積極活動。在平等派影響下,士兵在 4月底選出了自己的代表──鼓動員,組成鼓動員委員會。克倫威爾為了保持對軍隊的控制,建立了全軍會議,由軍官代表和士兵代表共同組成。6月14日,全軍會議發表《軍隊宣告》,提出主權在民的政治綱領。至此軍隊已成為與議會相對立的第 2個政治中心,8月6日軍隊開進倫敦,清洗了長期議會中的長老會派首要分子。隨後,軍隊內部獨立派高階軍官與平等派之間的分歧迅速擴大。當年秋,雙方分別擬訂了改造國家政治制度的綱領。獨立派軍官集團堅持實行君主立憲制和有財產資格限制的選舉權。平等派則提出自己的政治綱領《人民公約》,主張廢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國,取消上院,成立一院制的議會,按普選制原則選舉新議會。為解決雙方的分歧,1647年10月28日起在倫敦郊外普特尼召開了全軍會議。雙方圍繞國家政權形式和選舉權問題,展開激烈辯論,未獲結果,形成相持不下的對立局面。11月11日克倫威爾下令休會,然後利用11月15日在魏爾舉行軍事檢閱的機會,鎮壓了平等派士兵的反抗。

第二次內戰和共和國的建立

1648年春,南威爾士、肯特、埃塞克斯等地的王黨暴動,並與蘇格蘭軍隊勾結,挑起了第2次內戰。當年7月,蘇格蘭軍隊應查理一世之邀,攻入英格蘭。面對王黨反撲的威脅,克倫威爾等高階軍官已與平等派士兵重新聯合,恢復了軍隊的團結,協力平定王黨叛亂。1648年8月在普雷斯頓戰役中,克倫威爾擊潰蘇格蘭軍隊,第2次內戰勝利結束。第2次內戰期間,長老會派乘機控制議會,並與保王黨人相互策應,百般阻撓戰爭的順利進行。內戰結束後,1648年12月,軍隊第2次開進倫敦。12月6日普賴德上校帶領軍隊佔領了議會,將長老會派議員從議會清洗出去,餘下議員約200餘人,此後,長期議會就稱為“殘餘議會”。長老會派統治垮臺,確立了獨立派的統治。這個議會決定設立審判查理一世的最高法庭。根據最高法庭判決,1649年1月30日將查理一世斬首。隨後,議會又先後通過取消上院和廢除君主制的決議。5月19日正式宣佈英國為共和國和自由邦。

共和國時期

共和國的領導權落入克倫威爾等高階軍官手中。他們沒有實現中、下層人民關於擴大選舉權和社會經濟改革的要求。1649年春,平等派領導人李爾本發表《揭露英國的新枷鎖》,抨擊共和國的當權者。並同時發動平等派士兵起義,但被鎮壓。同時,在許多郡還發生了掘土派運動。掘土派在薩里郡的聖喬治山以及其他地方佔領公有地或荒地,進行墾殖。企圖以此來實現土地公有,他們的領導人是G.溫斯坦利。但掘土派找不到實現他們理想的現實力量。他們時而訴諸人的理智,時而寄希望於當權者。結果被政府派軍隊驅散。

1649年8月,克倫威爾率軍征討愛爾蘭,鎮壓自1641年以來愛爾蘭反抗英國的起義。克倫威爾的軍隊殘酷屠殺當地人民,並將愛爾蘭的 2/3左右的土地沒收,這些土地大部落到倫敦大資產階級和高階軍官手中。少量土地分給士兵。在征討愛爾蘭的過程中,原來作為革命工具的軍隊,也蛻化變質了。同時,由於蘇格蘭已宣佈查理一世之子查理·斯圖亞特為國王,稱查理二世(1649~1651,1660~1685在位),克倫威爾從1650年開始又征討蘇格蘭。經過鄧巴(1650年9月3日)、伍斯特(1651年9月3日)等戰役,擊敗蘇格蘭(見彩圖)。1652年將蘇格蘭合併於英國。英國為了同荷蘭爭奪海上霸權,在1650和1651年兩次頒佈航海條例。在同荷蘭的戰爭(1652~1654)中擊敗荷蘭。為以後英國的海外擴張開闢了道路。1655年發動對西班牙的戰爭,佔領了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島的殖民地──牙買加島。1658年又在歐洲西海岸摧毀西班牙軍隊,佔領了具有“大陸的鑰匙”之稱的敦刻爾克。

護國公制

1649年以後,鎮壓平等派和遠征愛爾蘭的勝利,克倫威爾的個人權勢不斷增長,1653年4月20日,克倫威爾在軍官集團和倫敦大資產階級的支援下,解散了殘餘的長期議會,另組“小議會”(貝爾邦議會)。因其中部分激進的議員不斷提出改革要求,小議會又被迫解散。接著,根據軍官會議提出的憲法草案《施政檔案》,克倫威爾於1653年12月16日被宣佈為護國公。集立法行政及軍事大權於一身。1655年,克倫威爾進一步加強對國內的控制,把全國劃分為11個軍區,各由一個獨攬地方行政和軍事大權的少將領導。1657年2月,議會向克倫威爾提出一個《恭順的請願和建議書》,擁戴克倫威爾當國王。克倫威爾雖未接受國王的稱號,但接受了其他要求。護國公制實質上是半君主制的軍事專政,共和國名存實亡。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和1688年革命

1658年9月克倫威爾去世。其子理查繼位。高階軍官不服他的領導,理查被迫於1659年5月初棄職。此後,在高階軍官和議會之間展開爭奪權力的鬥爭。國內政局動盪,階級矛盾尖銳。大資產階級、新貴族欲迎接查理·斯圖亞特復辟。駐紮在蘇格蘭的G.蒙克將軍率軍回到倫敦,並與亡命法國的查理·斯圖亞特達成復辟協議。1660年4月4日查理髮表《佈雷達宣言》,表示宣言釋出後40天之內向國王表示效忠的一切革命參加者,可予寬大赦免;對於在革命期間發生的土地財產變動,予以保障。查理於1660年5月回到倫敦登位,即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登上王位後,一方面在經濟上按照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利益行事,另一方面瘋狂地推行政治上宗教上的反動政策,進行反攻倒算。甚至在對外政策上不惜損害國家利益,實行親法政策,企圖藉助法國君主的力量以實現恢復專制統治。1685年查理二世死後,其弟詹姆斯繼位,即詹姆斯二世(1685~1688在位)。變本加厲。輝格黨和託利黨聯合發動了1688年政變,廢黜詹姆斯二世,迎接其女兒瑪麗和女婿荷蘭執政威廉到英國來,尊為英國女王及國王即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並確立了立憲君主制。資產階級新貴族在政治上的統治地位逐步確立(見光榮革命)。

參考書目

劉祚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史》,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6年。

R.H.Parry,ed., The English Civil War and after, 1642~1658, Macmillan, London, 1976.

A. Fletcher, The Outbreak of the English Civil War,Edward Arnold, London,1981.

F.基佐著,W.哈茲利特英譯,伍光建譯:《一六四○年英國革命史》,商務印書館,北京,1985。(F.Guizot,English Translation by W.Hazlitt, History of the English Revolution of 1640, from the Accession of Charles I to his Death, Davis Borger, London,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