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歷史

[拼音]:Menluozhuyi

[英文]:Monroe Doctrine

1823年美國總統J.門羅提出的美國對拉丁美洲的基本政策。

美國獨立戰爭之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要取得更多的原料和市場,使得美國進入了大規模領土擴張時期。在美國向北擴張,與英國發生尖銳衝突而受挫後,轉向南方發展。在南方,19世紀初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高漲,許多殖民地紛紛獨立,而歐洲“神聖同盟”則企圖干預拉美革命,恢復殖民統治。在這種形勢下,美國接受英國建議,共同抵制歐洲其他國家插手拉美事務。

1823年12月2日美國總統門羅在致國會諮文中提出美國對外政策的原則,史稱門羅宣言或門羅主義。主要內容有:

(1)歐洲任何列強不得把美洲大陸業已獨立的國家當作將來的殖民物件;

(2)美國不干涉歐洲任何國家的現存殖民地和保護國,但對那些已經宣佈獨立並得到美國承認的美洲國家,任何歐洲列強進行干涉,美國只能認為是對合眾國不友好態度的表現;

(3)美國和“神聖同盟”各國的政治制度是不同的,原因是它們各有不同的政府,歐洲列強把它們的政治制度擴充套件到西半球任何地區的企圖,將危害美國的和平與安全。門羅主義在防止歐洲列強對美洲的侵略,維護拉丁美洲已獨立國家的地位方面起了積極作用。但在一段時間內,英、法曾多次對拉美國家進行侵略和殖民佔領,美國卻未表示抗議。相反,美國也不斷侵犯拉美國家的主權,破壞其領土完整,如美國軍隊在阿根廷的福克蘭群島登陸,進駐祕魯首都利馬,佔領墨西哥的得克薩斯,對墨西哥發動侵略戰爭等,把疆界擴大到太平洋沿岸。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與歐洲列強爭奪拉美的鬥爭更加激烈。在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已把多明尼加、尼加拉瓜、海地、古巴和巴拿馬等國變為保護國,門羅主義已成為美國向外擴張稱霸西半球的工具。20世紀30年代,為了緩和拉美人民對門羅主義的不滿情緒,美國被迫放棄公開的武裝干涉,轉而奉行“睦鄰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超級大國,1949年與歐洲國家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正式與歐洲國家結盟。從此門羅主義逐漸喪失其作用。但被稱為“美國後院”的拉丁美洲,仍是美國製訂、實施對外政策考慮的重點。

參考文章

什麼叫門羅主義?它的實質是什麼?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