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隋使

[拼音]:Yun Daiying

中國共產黨政治活動家、教育家,中國早期青年運動的領導人之一。江蘇武進縣人。1918年畢業於武昌中華大學。“五四”運動後,創辦利群書社和共存社等進步團體,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曾任中華大學附屬中學主任、安徽宣城第四師範學校教導主任、四川川南師範學校校長和成都高等師範學校教員。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執行委員、宣傳部長,主編《中國青年》,併兼任上海大學教授。在中國共產黨第五、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均當選為中央委員。1927年曾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和12月11日的廣州起義。1930年被國民黨政府逮捕,1931年4月29日在南京英勇就義。

惲代英為引導青年走革命的道路,抵制資產階級教育思潮對青年一代的侵蝕, 抨擊了形形色色“教育救國”論者的謬誤;他揭露國家主義派“總想拿國家觀念來壓倒階級觀念”、“反對階級爭鬥”,卻從不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政府相互勾結對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的壓迫。國家主義派“開口閉口總說教育救國”,但中國的根本問題是經濟不獨立,而“要求經濟的獨立,終必須經過一番政治革命”。惲代英指出,徒提倡教育“於救國全無益處”,即便學習技術科學,亦不能救國,因為技術科學“自身不能轉移時局”,不能改變中國當時的政治、經濟性質。

惲代英對帝國主義在中國辦的教會學校的本質進行了深刻的揭露。他指出教會學校“既不向教育部註冊備案,亦從不受中國教育團體的干涉”,是對中國教育主權的侵犯。在所謂“國際親善”的名義下,教會學校向學生灌輸“宗主國”思想,以培植其在中國的勢力。帝國主義辦教會學校花的錢,只不過是“購買我們中國民族精神的代價”。但惲代英又告誡教會學校的青年,應當注意劃清帝國主義國家的人民同他們政府之間的區別;對人民要親善。他呼籲教會學校青年們聯合起來,“撲滅教會教育的毒焰”,掀起“民族精神的怒潮”。

惲代英還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學校,充塞著“洋八股”的內容,又採取壓制學生個性的方法。他反對“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指出它最大的弊病是“教師太勞,學生太逸”,使學生不能有一點創造力。他反對對學生施行體罰,因為體罰“不能使人改過,只能使人隱匿過失”,而且有傷於學生的生長天機。他主張正確的教育方法應該是“放任而隨時加以誘掖指導”,而舊學校的考試方法是在強迫學生死記硬背課文。讓學生“關起書本來,默記書中的語句”,並不能測定學生的實際知識水準。正確的考試目的,是為了檢查教師的教法和使學生通過複習學過的材料,鼓勵他們作出新的論斷。

“教育問題正和一切問題一樣,非把全部社會問題改造好了,是不會得到解決的。”這便是惲代英教育思想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