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車龜茲遺蹟

[拼音]:tielu zheduan

[英文]:rail interdiction

戰時對決定棄守地域的鐵路進行破壞和設定障礙物的行動。目的是阻滯敵方使用鐵路。遮斷的目標,重點是破壞後修復困難的鐵路橋樑、隧道、鐵路樞紐,深長的路塹,高路堤,水網稻田和泥沼地區的路基,通訊、動力、給水裝置和機車車輛等。遮斷的手段主要有撤除、爆破、使用機械破路、焚燒、佈雷和染毒等。

1848年,威尼斯人自毀其鐵路橋,以防奧地利人入侵,是鐵路遮斷的早期事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7年3月,德軍從阿拉斯-蘇瓦鬆戰線撤退時,徹底破壞了其棄守地域內的建築物,包括664公里的準軌鐵路和412公里的窄軌鐵路,打亂了法、英軍隊的進攻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鐵路遮斷已被廣泛運用。在中國,1900年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入侵時,曾破壞了天津至北京間的鐵路和通訊線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在退卻過程中,以拆路軌、炸橋樑為主要手段,破壞過平綏、津浦、膠濟、平漢、浙贛、隴海、粵漢等鐵路。解放戰爭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華東、華北、東北戰場也曾破襲過鐵路,對遲滯國民黨軍隊的進攻,起了重要作用。

在現代戰爭中,鐵路遮斷通常在戰略、戰役範圍內,有計劃有準備地實施。要求被遮斷的鐵路,既要使敵方不能立即修復和正常使用,又不妨礙己方軍隊當時的行動,並考慮重新奪取這些鐵路時修復的方便。遮斷的縱深、目標、程度、時機和方法,由合成軍隊指揮員在總的作戰企圖下,按照上級的授權,並根據鐵路線(或區段)所處的地形、鐵路建築物的分佈狀況和結構特點,以及能用於遮斷的時間、兵力、器材等因素,全面分析,慎重確定。在時間比較充裕的情況下,應儘量採取撤除法,將鐵路器材和重要裝置拆卸後運或就近隱藏;若時間緊迫,可用爆破等手段進行破壞,同時結合佈雷,以增加敵人修復的困難。遮斷準備工作須祕密隱蔽地進行,並預防敵人反遮斷。實施遮斷時,一般從前沿向後方逐段進行,或在幾個地段內同時進行。遮斷的時機須同作戰行動相配合,同道路、航道遮斷相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