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本·密斯凱維

[拼音]:zhongguo nüzi daxue

中國共產黨為了培養婦女幹部和吸收敵佔區的愛國女知識青年參加抗日救亡工作所創辦的一所學校。1939年7月10日在延安創立。校址在延安北門外一帶的土窯洞裡。校長原為王明,後由李富春擔任,副校長柯慶施、林莎,教育長張琴秋,總務處長吳朝祥。全校1000多人,來自全國21省(包括臺灣)。她們中有參加過“一二·九”運動的女工,有剛從敵人監獄裡逃出來的女同志,有經過長征的工農女幹部,也有從敵佔區來的出身不同的青年女學生。從入學文化程度上看,有大學生、中學生,也有不識字但有豐富戰鬥經驗的女戰士。年齡平均在18~22歲之間。

學校按學員文化程度分別編為普通班、高階班、陝幹班與特別班。普通班學員是從敵佔區來的高、初中程度的愛國女青年。高階班中,有一部分是紅軍中的婦女領導幹部,還有一部分是從敵佔區來的女高階知識分子。陝幹班是專門培養邊區婦女工作幹部的。特別班學員則是經過長征,有一定的戰鬥經驗,但文化水平較低的工農幹部。

“女大”的教育方針以毛澤東制定的“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廢除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列主義的方針,提倡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學風。毛澤東、周恩來、鄧穎超、博古等都曾親自為“女大”講中共黨史課。

政治課主要有政治經濟學、社會發展史、近代史、抗日遊擊戰爭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新民主主義、中國共產黨問題、婦女運動等。高階班內還分為馬列主義、政治經濟、中國問題等系。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參加某一個系作專門研究。1940年9月高階班擴大到90餘人。特別班有識字課、政治課、婦女工作等。此外,還設有選修課、外語課、新聞學速記技術、會計、醫藥等職業課程。教員大部分是各機關幹部兼任。

陝甘寧邊區在物質生活極為困難的年月,學校提出“半農半學”的號召,學員自己動手,開荒種菜。“女大”的裝置非常簡陋,課堂雨天設在窯洞,晴天設在樹林中,生活雖艱苦,但學員們情緒飽滿、心情愉快、身體健康。

“女大”先後向各部隊輸送了1000多名優秀婦女幹部,她們為革命做出了貢獻。1941年9月女大與其他學校合併,改為延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