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1597~約1676)

[拼音]:Malidan

[英文]:Jacques Maritain (1882~1973)

法國哲學家,新托馬斯主義的主要代表。1882年11月18日生於巴黎一個篤信新教的律師家庭。1912~1916年期間,曾兩度在斯坦尼斯拉公學任哲學教授。1914、1916年分別在巴黎天主教學院和凡爾賽小修道院任教。1933~1944年曾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等處講授哲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任法國駐梵蒂岡大使。後又在巴黎大學講學,並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晚年一直在法國圖盧茲修道院隱居,直至1973年4月28日逝世。他一生寫有60多部論著,主要的有:《柏格森哲學》(1913)、《藝術與經院哲學》(1920)、《完整的人道主義》(1936)、《從柏格森到托馬斯阿奎那》(1944)、《基督教與民主》(1945)、《人與國家》(1953)、《道德哲學》(2卷,1960~1962)等。

馬裡旦早年是新教徒,信仰H.柏格森哲學。後來由於受法國詩人L.布盧瓦(1846~1917)的影響,於1906年皈依天主教,接受中世紀義大利經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的學說,轉而反對柏格森的非理性主義。從此,他把宣傳新托馬斯主義作為終生事業。他的哲學思想最初在法國頗有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流行於美國。

馬裡旦企圖調和科學與宗教、理性與信仰,並依靠理性與科學證明宗教世界觀的合理性,從而在理性與宗教的調和論上,建立起他的認識論。他認為,感性與理性都屬於物質範疇,認識物件是個別的東西,不可能進入抽象概念中去,因而人必須依靠一種“理智之光”獲得概念。所謂理智之光,就是上帝賦予的靈魂,通過它,人才得知上帝指示的概念。他認為,上帝是知識的唯一依據和來源,人的認識是先驗的,它來自上帝;科學只能認識經驗世界,唯有信仰才能認識超驗的世界即真正的存在。馬裡旦還宣揚以上帝為中心的人道主義,強調抽象的人性與人格。他指出,背叛上帝就是否定人之真諦;要拯救罪惡的社會,就必須皈依上帝。馬裡旦的理論只是在表面上反對非理性主義,其實質是把宗教信仰放在理性之上,它是反理性、反科學、反馬克思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