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福斯,M.C.

[拼音]:Qinshihuang Ling Bingmayong

[英文]:pottery l1/figure/s of warriors and horses in Mausoleum of First Emperorof Qin

中國秦始皇陵隨葬陶兵馬雕塑群。兵馬俑坑發現於1974年,1977年就地建成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兵馬俑坑約始建於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後,到前209年因農民起義爆發而中斷,不久即被項羽所焚燬。

兵馬俑坑共發現4處,均為規模巨大的土木結構建築。其中最大的為1號坑,平面長方形,面寬9間,四周繞以迴廊,前有5個門道,總面積約12600平方米。列置於其中的6000個兵馬俑是以戰車、步卒相間排列的長方形軍陣。2號坑平面略呈曲尺形,以隔樑和小門分隔為各自獨立又互有聯絡的4個部分,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兵馬俑內容為以戰車和騎、步兵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 3號坑面積最小,平面呈凹字形,總面積約520平方米。有駟馬漆繪的木質戰車,和執殳的儀仗,象徵軍陣的指揮部。4號坑僅有土坑,可能是一個未建成即被廢棄的兵馬俑坑。按 1、2、3號坑出土兵馬俑的排列形式復原,應有武士俑7000個,駟馬戰車100餘輛,戰馬100餘匹,已發掘和修復、陳列的僅為其中的一部分。

陶兵馬組合成嚴整的軍陣形式,是秦王朝強大國力和軍威的象徵。雕塑群巨大的體量和空前的數量、組合關係上的多樣統一,形成震撼人心的雄強氣勢。

陶俑群塑造了不同等級、兵種的秦代將士形象,包括指揮官、步兵、騎兵、車兵、弓弩手等。形體高大魁梧,平均身高約1.75米,指揮官身高在1.95米以上。很多將士手中握著實用的青銅兵器。人物形象塑造的著力點在面相和手足部分。其面相具有關中一帶人的形象特徵,多數表情剛毅、昂揚奮發。五官位置準確、富於質感,鬍鬚、髮式有多種不同的樣式,在髮式和服飾上都十分注意細節的真實,如不同官職和兵種的盔甲有嚴格區分,甲片、甲釘、革帶均一一塑出,結構準確無誤。這些細節的精確表現,有助於烘托秦軍裝備精良、紀律嚴明、鬥志昂揚的精神狀態(見彩圖)。

秦俑塑造的特點是模製與捏塑相結合,以粗泥為內胎,外敷細泥,經塑製成型。俑的頭、手、軀幹都是分制然後套合,加工細部,塑成後入窯燒製,最後進行彩繪。彩繪的顏色有綠、粉綠、硃紅、粉紅、紫、藍、中黃、桔黃、灰、褐、黑、白等色,顏面、手足均硃紅色,以黑色繪出眉目、鬚髮。秦俑的形象是型別化的,在細部加工過程中,由於塑造者的審美要求和技藝水平的差異,而出現千差萬別,一些優秀作品達到一定程度的個性的表現。

陶馬約與真馬等大,用於騎兵的戰馬高1.72米,體長2.03米,剪鬃,馬背上塑出鞍具。牽引戰車的馬匹體形略小,馬身比例勻稱,筋肉和骨骼的起伏變化符合解剖關係。馬頭抬起,耳朵向前傾斜,雙目睜大,鼻孔翕張,表現出處於臨戰狀態的戰馬靜中有動的神態。陶馬也是模製與捏塑相結合製作的,全身施加彩繪。作為兵馬俑雕塑群組成部分的木質戰車多已朽毀,從遺存的殘跡可知,有的原曾髹漆彩繪,並有許多金屬車具儲存下來。

參考文章

秦咸陽宮與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