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木板畫和木簡畫

[拼音]:binzang gaige

[英文]:funeral reform

革除一切以迷信的、鋪張浪費的方式處理死者遺體和辦理喪事的習俗,代之以科學、儉樸的殯葬方法和哀悼形式的一項社會風俗改造工作。

殯葬的禮儀和習俗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變化。世界各國民族眾多,殯葬習俗紛繁龐雜。歷史上,中國各民族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野葬、崖葬、儲存乾屍等多種葬法,廣大漢族地區以土葬最為普遍,火葬在歷史上曾受封建統治者禁止。古希臘羅馬時期實行過火葬,中世紀時盛行土葬,到文藝復興後,火葬重又復興,19世紀歐洲推行火葬運動,當代世界工業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火葬處置遺體。

中國由於歷代統治者推行封建迷信的葬制、喪禮,使土葬、厚葬、各種迷信活動和鋪張浪費現象十分嚴重,並形成一種具有習慣勢力的社會風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不久,即採取行政力量和群眾力量相結合的辦法,開展了殯葬改革活動。

中國殯葬改革的方針是:堅決依靠群眾,積極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舊的喪葬習俗,節儉辦喪事,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火葬是殯葬改革的方向。通過推行火葬,逐步限制土葬,最終完全用火葬代替土葬。在暫時還不具備火葬條件的地方,本著有利於發展生產建設的原則,由當地政府統一規劃土葬用地,以鄉或自然村為單位,利用荒山瘠地建立公墓。提倡平地深埋,不留墳頭的葬法。改革舊的殯葬禮俗,主要是破除看風水、選墳地、搭靈棚、擺路祭、出大殯、打幡摔盆、燒香化紙、收送挽幛、大擺酒席等迷信和鋪張浪費現象,大力提倡文明、儉樸、節約辦喪事的殯葬禮俗。在改革過程中,領導幹部帶頭宣傳、貫徹殯葬改革的方針、政策,為群眾做出表率,依靠群眾的自覺行動,推動殯葬改革工作的發展。

中國的殯葬改革貫穿著辯證唯物主義的無神論思想,對“靈魂不滅”的迷信思想和落後的殯葬習俗是有力的改造。這項移風易俗的社會改造活動,破除了封建宗法的人際關係、倫理道德觀念和浮華虛偽的形式,逐漸形成崇尚簡樸、重在紀念、繼承遺志、寄託哀思的殯葬風俗;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同時,殯葬改革節省了大量的耕地、木材和其他財力、物力、人力;減少了疾病的傳染和水源的汙染;減輕了群眾的經濟負擔;有益於植樹造林和工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