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王國

[拼音]:caishi

一種可用於吟詠歌唱的阿拉伯詩體,阿拉伯語稱作“穆瓦舍赫”。9世紀出現於阿拉伯人掌管下的安達盧西亞(今西班牙南部地區),10世紀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廣泛流傳。據阿拉伯學者伊本·赫勒敦(1332~1406)研究,首創這種詩體的是穆格達姆·本·穆阿菲爾·法裡裡。歷代精於寫作“彩詩”的詩人很多。傳統的阿拉伯詩歌,每首詩要求押韻合轍,而且只能押一個韻。安達盧西亞的詩人創作的“彩詩”,形式多樣,每首詩保持傳統詩的格律,但是韻腳不只一個,可以每兩句用一個韻腳,也可以每三句用一個韻腳,或者更多。相同的韻腳往往對稱地出現。有些“彩詩”夾雜一些方言,這是出於演唱或舞蹈的需要。“彩詩”比傳統的詩歌有所簡化,也自由一些,它便於詩劇、史詩的寫作,在阿拉伯文學中,特別在詩歌方面,“彩詩”的作者開闢了一個新的門類。“穆瓦舍赫”原意是“飾以佩帶的”,佩帶上的彩色條紋,既有變化,又有規則,故稱“彩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