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勃朗

[拼音]:Qinggong ditan

[英文]:Carpets in the Palaces of the Qing Dynasty

用於地面裝飾的手工編織物。用毛、絲、棉、金或銀線編織而成。中國編織地毯的工藝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開始。1960年在青海省都蘭縣諾木洪青銅時代遺址中,就出土了一塊毛毯殘片。據文獻記載,秦代已用絲、毛織成地毯。漢代地毯在新疆樓蘭古墓中陸續發現。1959年在新疆民豐東漢墓中出土的毛毯,其編織技法與現在織毯技法相同,採用“ 8”字結釦“拴頭”法。唐代織毯實物在日本“正倉院”有收藏。宋、元、明、清各代已有了專門編織地毯的作坊。清代時,新疆、西藏、寧夏、甘肅、內蒙古是主要編織地毯的產地,設有專門生產地毯的作坊,每年都要向皇室進貢,有些地方還專門編織貢品。

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批清代地毯和壁毯,主要有栽絨毯、緙毛毯和繡花毯等。栽絨毯又分毛毯和絲毯兩類,品種有地毯、壁毯、靠背、坐褥、拜墊、馬鞍墊等。主要來源於新疆、甘肅、西藏、內蒙古、寧夏等地,也有北京生產的,但以新疆為多。從乾隆至光緒帝,每年都有新疆進貢的地毯。蘇州織造專為清宮編織仿歐地毯。

清宮地毯因產地不同,具有明顯不同的地方風格與特點。新疆地毯的圖案受波斯地毯影響,多以幾何形細碎花卉、動物變形圖案組成多邊滿地連續紋樣,每個花卉單位又以勻齊對稱的形式居多,如乾隆朝紫紅地花卉栽絨毯、乾隆朝金地幾何花卉紋栽絨絲毯、嘉慶朝杏黃地串枝花栽絨毯等。按清宮“如意館”畫稿設計的紋飾所編織的地毯和壁毯,有的是吉祥圖案的一種,如乾隆朝金線地 《玉堂富貴》壁毯。有的則以彩花圖案為主,如乾隆朝栽絨五彩花卉地毯,編織技法採用傳統的“8”字扣“拴頭”(即“打結”)的編織技術,配色富麗,用色特點以暖色調為主,冷色為輔,以紅、黃、橙、墨等色居多,毯面色彩對比強烈,富有濃厚的裝飾效果。毯面上還大量採用金銀線織地及毯邊,使毯面金彩輝映,光彩奪目。甘肅編織的栽絨鳳龍紋壁毯,毯面上端用藍色毛紗編織出生產廠家字號 “甘肅勸工局恭制” 7 個字,主題紋飾是鳳在上龍在下,為慈禧時期的紋樣特點。西藏進貢的壁毯,圖案多為佛教的紋飾,如八吉祥、寶相花、雲龍及佛教內容等。構圖醒目粗獷,配色主要以紅、黃、藍為地色,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北京編織的地毯為四角、四邊全對稱圖案,紋飾有動物紋、植物紋、博古紋、吉祥八寶紋,還有取材於中國建築彩繪等傳統的紋樣。毯面構圖豐滿,色彩豐富,紋飾古樸典雅,如康熙朝木紅地四合如意天華錦栽絨地毯、康熙朝白地串枝勾蓮栽絨地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