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1897~1931)

[拼音]:xiaodiao

具有穩定格套和曲調的民歌。廣泛流行於中國城鄉里巷。以歌唱民間日常生活為主要內容,少數小調以民間傳說為題材,小調歌詞及曲調都富於生活情趣和地方色彩。

凡屬特定地區範圍內的小調,大都有當地特定名稱。例如,陝西有打黃羊調、攬工調、騎白馬調;甘肅有跑馬調、刮地風、摘棉花;山西有打酸棗、黑狸貓調;河北有小白菜、叫五更;山東有大實話;東北三省有月牙兒、五更調、丟戒指;江蘇有牧牛調、無錫景;安徽有劃龍船調、雙條鼓調(鳳陽花鼓);湖北有紡棉花、十想調;湖南有哼歌子調、陽雀子調;貴州有花燈調;雲南有龍猜調、趕馬調等。

地方小調在流傳過程中和民間歌舞、民間說唱、民間小戲有著緊密聯絡,有的說唱用其為曲牌,如湖廣調被蘇北揚琴用為曲牌;有的進而形成小戲曲調,如採茶調、黃梅調、花燈調、眉戶調等。小調所具有的大體固定的曲調格式,常被套用填寫新詞。如繡荷包、小放牛、蘇武牧羊調、十杯酒等。

中國小調,早在唐代就有“嘆五更”、“十二時”等流行,明、清兩代更盛行於城鄉。明代成化年間,四季、五更、十二月體例的小調曾輯錄刊行,清代中葉,五更、十二月格套的《繡荷包》、《鼓兒天》以及《送情郎》、《恨媒人》等小調在當時民歌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隨著社會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來,小調也有了新的變化。老革命根據地、老解放區軍民多采用舊調唱新詞的方式反映人民革命鬥爭生活,如《十唱紅軍》、《十繡金匾》、《送郎參軍》、《翻身五更》等。又如著名的《東方紅》這首新民歌,就是用陝北小調“騎白馬調”創作而成的。

參考文章

小調不離口——給平凡的生活譜曲保健養生大小調是如何區分的美術與音樂為什麼我國民歌有的叫“小調"美術與音樂怎樣彈好《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美術與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