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業救國論

[拼音]:Beicuntougu

日本詩人、評論家,原名門太郎。生於神奈川縣。少年時代深受自由與民權運動的影響。1880年進入漢學塾綏猷堂就讀。為了學習英語,當過旅館的工作人員。後入東京專門學校(今早稻田大學)政治系學習,並積極參加自由與民權運動。後脫離政治運動,決心通過文學途徑實現自由與民權的理想。1887年皈依基督教。1889年自費出版為日本最早的自由體長詩《楚囚之歌》。1891年發表詩劇《蓬萊曲》,描寫一個青年既否定現實,又反抗仙境的統治,表達了作者關於人生、世界、藝術等觀點。詩劇的形式和濃厚的幻想色彩,在日本近代詩歌史上獨具特色,是日本最早的浪漫主義作品。他的抒情短詩在日本文學史上也佔有一定的地位。他是基督教反戰運動的組織者,曾參與創辦並主編日本最早反戰運動的刊物《和平》。後期致力於文學評論活動。1893年和島崎藤村等創辦《文學界》雜誌。從1892年起陸續發表《厭世詩人和女性》、《何謂干預人生》、《內部生命論》、《德川時代的平民理想》等文章,主張人性自由解放,提倡純潔而高尚的愛情,向封建倫理道德觀念挑戰,並徹底批判了舊文學,為日本早期浪漫主義文學作了理論上的闡述。他在人的觀念、文學觀念和創作方法上所作的貢獻,對確立日本近代浪漫主義文藝思潮影響較大。1894年因尋求個性解放的理想失敗而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