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魯巴人

[拼音]:Huihu

中國古代北方與西北操突厥語的民族之一;亦為建立於漠北的遊牧汗國名。北魏時為高車或鐵勒諸部之一,作袁紇,隋代作韋紇及烏護,唐初名回(迴)紇,又作烏紇,788年更名為回鶻。袁紇、韋紇、烏紇、回紇當是Ui墝ur的對音,今譯維吾爾,在這一點上學者無大分歧;至於烏護,有的學者認為係指烏古斯(U墝uz)而言。關於烏古斯,這是民族史上的一個極為複雜的問題,特別是8世紀中葉突厥魯尼(runic)字型碑銘中的“九姓烏古斯”(Toquz-o墝uz)、10世紀以後穆斯林地理文獻中的“九姓古斯”(To墝uz-墝uz)與漢文文獻中先後出現的“九姓鐵勒”、“九姓回鶻”是怎樣一種對應關係,學者目前仍在探討中。

回紇汗國的興衰

回紇傳說中的祖先為卜可汗。高車初期六姓之一的袁紇,頗為強盛,與其他部落一起南遷漠南,眾至數萬或數十萬,畜牧蕃息,漸知農耕。後其首領樹者率眾叛北魏而復北徙。繼而樹者復降北魏。唐代文獻記載,隋代到唐初,回紇的住地在娑陵水(今色楞格河)側,位於同屬鐵勒的薛延陀部之北。當時回紇與薛延陀、僕骨(僕固)、同羅、契苾等鐵勒諸部同役屬於突厥,但時服時叛。隋末唐初,時健俟斤被推為回紇部君長,但回紇的真正興起是在時健俟斤子菩薩為第二代君長時期。627年前後,菩薩與薛延陀併力大破東突厥,聲勢大振。630年(唐貞觀四年),唐擒東突厥頡利可汗,東突厥前汗國亡,漠北唯回紇與薛延陀最強。回紇曾服屬於薛延陀。646年,回紇與鐵勒其他部落共同助唐破滅薛延陀,並其部落,奄有其地,自回紇以南設定郵遞,通管漠北。647年(一說648年), 唐於鐵勒諸部之地設羈縻州府,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其俟利發(iltbr)吐迷度雖然自號為可汗, 但受唐冊封為瀚海都督, 屬唐之燕然都護府管轄。吐迷度之後六代君長皆受唐都督稱號,統治回紇部。

回紇汗國的建立

682年,東突厥後汗國興起。回紇君長承宗因受壓迫而與契苾、渾、思結等鐵勒四部遷往甘(今甘肅張掖)、涼(今甘肅武威)之間,在河西走廊居留到727年,回紇等四部在河西居住四十餘年,受中原文化影響不小;原留漠北的回紇餘眾此時則為後突厥役屬。8世紀40年代初,東突厥後汗國內亂,742年回紇、葛邏祿、拔悉密等起而攻殺後突厥烏蘇米施可汗, 共推拔悉密部君長為頡跌伊施可汗,回紇與葛邏祿的君長自為左、右葉護。744年,回紇君長骨力裴羅與葛邏祿併力破拔悉密,自稱骨咄祿毗伽闕可汗(Qutlu墝Bilg KlQa墝an),南居東突厥汗國故地,徙牙於烏德鞬山(今蒙古鄂爾渾河上游杭愛山東支)與嗢昆河(今蒙古鄂爾渾河)之間,其地當即哈剌巴剌哈孫(Qara-Bala墝asun)廢址。唐封之為懷仁可汗。此後漠北迴鶻汗國一直存在到840年。

744~754年為汗國草創時期。懷仁可汗及其子磨延啜(即第二代可汗葛勒可汗)致力於削平鄰部反抗,鞏固汗國。可汗之下有兩“殺”(┎ad,或作“設”)典兵;大臣自葉護(yab墝u)以下共二十八等,如突厥舊制;可汗之下還置內、外宰相,又有都督、將軍、司馬,這表明汗國初具規模的國家機器既沿襲突厥遊牧汗國的傳統,又深受唐朝影響而具有二重性質。汗國下轄原鐵勒之僕骨(僕固)、渾、拔野古、同羅、思結、契苾諸部,另外還有阿布思、骨侖屋骨思二部,當屬後來顯赫的部落。上述鐵勒九部之外,回紇也把被它擊破的拔悉密(Ba┎ml)、葛邏祿納入汗國,並常常以兩部為先鋒,號稱十一部落。各部落由仿唐制任命的都督統治。由此可見,回紇汗國實際上是一個以回紇部為首的鐵勒諸部聯盟。

回紇部自身由九個氏族組成,即可汗出身的藥羅葛(Ya墝laqar)和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耶勿。這九個氏族有時被稱為內九姓,以與構成汗國的鐵勒九部或十一部落相區別。漢文文獻中常見的“九姓回鶻”一稱,究竟是指回紇內九姓,還是指回紇、僕骨、渾、拔野古等九部,這是學界長期探討的問題,有些學者以之與9世紀漠北的九姓回紇可汗碑文對勘,傾向於認為當指鐵勒九部,而非內九姓而言。

755年(唐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兩年後,葛勒可汗遣子葉護率兵入援,助唐收復長安、洛陽。次年,肅宗以親女寧國公主遣嫁可汗。762年,回紇第三代可汗牟羽可汗助唐討平史朝義。自755年以來,回紇與唐交往密切,受唐代文化影響也比較明顯,例如,汗國本來以遊牧為主,現在則向半定居轉化,上層統治集團開始建立城市、宮室,婦女有粉黛文繡之飾;在昭武九姓胡的影響下,回紇日益重視商業活動,與唐進行大規模的絹馬互市。與此同時,摩尼教自漢地傳入回紇,並作為回紇國教而得傳播。

回紇汗國的瓦解

780~795年間,接連四代可汗均以暴力奪位,對外則忙於與吐蕃、葛邏祿鬥爭和鎮壓突厥餘眾的反抗,例如,789年,回鶻與葉蕃爭奪北庭(別失八里)的鬥爭極為激烈。因此,這一時期,四位回鶻可汗雖先後與德宗女鹹安公主成婚,但與唐朝往來明顯減少。795年,原出跌氏的宰相奪得汗位,是為懷信可汗,藥羅葛氏汗系至此斷絕。此後到821年,回鶻向西經略,勢力遠達真珠河(今蘇聯錫爾河上游納倫河)及拔汗那(今蘇聯烏茲別克費爾干納)一帶。821年,崇德可汗即位,娶憲宗女太和公主,與唐交往再度活躍,互市興旺。然而從832年起,回鶻連遭自然災害的襲擊,內部動亂,勢力大衰。840年前後(唐文宗開成末、武宗會昌初),回鶻可汗被黠戛斯所殺, 汗國崩潰,諸部離散。其中近汗牙的十三部,以特勤烏介為可汗,南下邊塞降唐。烏介輾轉往來於天德(今河套東)、大同之間,為唐太原節度使劉沔、幽州節度使張仲武等所破,其弟遏捻收拾殘部,先仰食於奚,後走依室韋;黠戛斯擊室韋,收部分回鶻殘部還磧北。

另有回鶻十五部,史稱由其相馺職與龐特勤率領西奔葛邏祿,殘眾入吐蕃、安西。對於這一記載,學界有兩種見解。一種見解認為西遷回鶻分為三支,一支投蔥嶺以西的葛邏祿,一支投安西,又一支投當時佔據河西走廊的吐蕃;另一種見解認為葛邏祿有三姓,分佈範圍遼闊,東起伊吾(今新疆哈密)以北的折羅漫山,西至碎葉、怛邏斯之境。回鶻西遷,投奔的只是東部天山的葛邏祿,到達北庭一帶之後兩分,一支南下安西,一支東投河西走廊的吐蕃。此說實質是認為西遷回鶻僅分兩支,此外並不存在投奔蔥嶺以西的一支回鶻。

進入河西走廊的回鶻

會昌年間遷居河西的回鶻,初附於吐蕃。但吐蕃隨即衰微。河西本是蕃漢雜居地區,回鶻乘吐蕃衰落之機,擴散其族帳,駐牧地於秦(今天水,入居秦川者內屬,謂之熟戶)、涼(今武威)、甘(今張掖)、肅(今酒泉)、瓜(今安西)、沙(今敦煌)等州與賀蘭山乃至伊吾以西納職等地,並不時與吐蕃餘部嗢末、吐谷渾、龍家等民族及沙州歸義軍張氏政權發生衝突。衝突互有勝負,回鶻隨之進退無常,時遁時返。

甘州回鶻汗國

9世紀60~80年代,活動在甘州綠洲的回鶻逐漸結集力量,形成河西回鶻的勢力中心。唐代以來住在河西的某些突厥系部落,如甘州南境的朱耶氏遺族鹿角山沙陀,大約即在這一時期與回鶻合流。9世紀90年代,當沙州歸義軍張氏政權由於內訌而無暇他顧之際,甘州回鶻建立了汗國。

關於甘州回鶻可汗的建立者,學界有兩說,一些學者根據某些史文記載而認為是龐特勤率領的先進入焉耆、吐魯番而後轉向東來的部眾所建立,從而認為龐特勤不僅是天山地區回鶻汗國的建立者,而且也是甘州回鶻汗國的第一位可汗。另一些學者認為甘州回鶻系直接從漠北高原穿越戈壁而來河西,龐特勤根本沒有,也無可能東來甘州。這個問題也由於資料不全,記載牴牾,而難於詳考。

五代時期甘州回鶻可汗有仁美(英義可汗,當是《遼史》中的烏母主可汗)、仁裕(順化、奉化可汗)等。 宋時,甘州回鶻可汗的名字多帶“夜落紇”、“夜落隔”字樣,這極可能是漠北迴鶻汗國統治氏族藥邏葛(yarlarqar)的同音異譯。961年(宋太祖建隆二年)以來,甘州回鶻汗國頻頻通使宋朝,並沿襲唐代漠北迴鶻汗國傳統,自稱外甥, 尊宋主為阿舅。宋朝酬贈可汗及可汗之母(母公主)頗為豐厚。雙方的親密往來,明顯地具有政治意義,旨在相約共同對付勢力日益強大的西夏。甘州回鶻控制著東西交通的孔道、轉販貿易的樞紐──河西走廓,這一地理位置有時使之在影響宋、遼、西夏的鬥爭大局上起一定的作用。1003年(宋真宗鹹平六年)冬,夏州政權攻西番,取西涼府,但被住在西涼府大谷的者龍族(咱隆族)、乞當族、督六族等所謂六穀蕃部擊敗, 夏州首領李繼遷中流矢死。甘州回鶻參預戰事, 從而與西夏結仇。1008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夏州萬子等領兵趨回鶻,回鶻設伏挫敗之。1009年後,甘州乘夏州政權再取涼州不利之機,而在短期內佔領了涼州。1028年(宋仁宗天聖六年),在遼聖宗耶律隆緒遣軍三次遠征甘州回鶻(1008、1010、1026年)之後,甘州為西夏所陷,李元昊即因此役有功,而得立為西夏皇太子。回鶻餘眾部分遷居瓜、沙州,部分南奔宗哥族首領唃廝羅。甘州回鶻汗國存在一百三十餘年而亡。

沙州回鶻

沙州在1006年入貢於遼時,尚自稱“沙州敦煌”。1014年(遼聖宗開泰三年),沙州歸義軍節度使曹(賢)(恭)順朝貢於遼,《遼史》作“沙州回鶻曹順遣使來貢”,1019年(開泰八年),遼封曹順為敦煌郡王,其後《遼史》記載稱之為“沙州回鶻敦煌郡王”。據《遼史》載,遼聖宗派軍遠征甘州回鶻期間,於1014、1019和1020年,與沙州有友好往來。是時,沙州回鶻既對遼稱臣,也向宋納貢,1034~1056年間(宋仁宗景祐至皇祐),凡七貢方物,1030年(宋仁宗天聖八年),瓜州以千騎降於西夏,1036年(景祐三年十二月,按十二月當屬1037年初)沙州降於西夏,甘、涼、瓜、沙、肅全為西夏所有。然而,1041或1042年(宋仁宗慶曆元年、二年),沙州還有“鎮國王子”、“沙州北亭可汗王”的稱號。“鎮國”者,當是回鶻語il tutms的意譯,乃西部回鶻汗國的稱號之一。直到1127年(金太宗天會五年),沙州仍有回鶻活剌散可汗。很可能在西夏統治下的沙州回鶻依然享有一定的獨立性。

進入安西的回鶻

會昌初,龐特勤率領西走的回鶻大約在843年從天山北麓南下,居住在焉耆。龐特勤稱葉護,有眾二十萬,西進龜茲,東北取西州(高昌、和州、火州),擊退追襲的黠戛斯,壯大了勢力,為建立高昌回鶻汗國奠定了基礎,其聲威所及,漠北迴鶻殘部亦思歸附。857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唐廷派王端章為使,冊封龐特勤為可汗,但未成功。此後十餘年,龐特勤一直通好唐廷。

高昌回鶻汗國

866年(唐懿宗鹹通七年),西州有僕固俊稱可汗,僕固俊從黠戛斯控制之下(一說從吐蕃手中)奪取了輪臺(此輪臺係指今烏魯木齊附近的輪臺)、北庭、清鎮等地。五代時,高昌回鶻遣使貢方物。入宋,962年(宋太祖建隆三年),965年(乾德三年)遣使聘問。981年(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高昌國主開始自稱西州獅子王阿廝蘭汗(按阿斯蘭,又作阿薩蘭,意即獅子),有些研究著作即以是年為高昌建立汗國之始。此外,據《元史》和黑汗王朝時期文獻《福樂智慧》,高昌國主的稱號亦作“亦都護”,這可能是沿用唐代居留於北庭一帶的回鶻近族拔悉密的王號。是年,高昌獅子王遣使於宋,對宋稱舅,自居外甥,宋太宗趙炅當年遣供奉官王延德、殿前承旨白勳出使高昌答聘。王延德等至高昌,曾被邀至獅子王避暑之地北庭訪問。他們於984年返還,所留行紀對行程、高昌北庭情況作了生動描述。從各種情況判斷, 高昌回鶻在西遷回鶻諸部中勢力最強, 文化最盛,實為回鶻的政治、文化中心。 據高昌故城出土木杵上的回鶻文資料,在10世紀,或直到11世紀初,高昌回鶻汗國分別以高昌和北庭為冬夏都城,領域東起沙州,西達熱海(今伊塞克湖)南岸的弩支·巴爾思罕(Nu╧ Barsyan),版圖相當遼闊。在文化方面, 唐代以來的漢文化在高昌儲存良好,“有敕書樓,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詔敕,緘鎖甚謹”,表明高昌與中原地區的密切關係。高昌境內流行摩尼教、佛教、景教。統治階級大興土木,修建寺院,同時創制文字,大量翻譯宗教典籍。回鶻文以粟特字母作基礎,為拼音文字,對後來蒙文、滿文的創制影響甚巨。

12世紀20年代,高昌有畢勒哥可汗在位。當時,遼朝已處在覆滅前夕,遼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走,假道於畢勒哥,高昌此後臣服於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西遼置“監國”於高昌。13世紀初,蒙古勢力西漸,1209年,高昌國主亦都護巴而術阿而忒的斤擺脫西遼羈絆,稱臣於蒙古。在蒙古建立國家過程中,高昌回鶻的政治家、將領、文臣起了重要作用。

龜茲回鶻

一說是“回鶻別種”,一說“或稱西州回鶻,或稱龜茲回鶻,或稱西州龜茲,其實一也”。自回鶻西遷以來,族種散處甘州、西州、龜茲乃至於闐界內的新復州(新福州),即連羅布泊近端也有黃頭回鶻,本來同枝,因遷徙動盪而分畛域。龜茲國主也自稱獅子王,與宰相九人共治國事。

1001年(宋真宗鹹平四年),大回鶻龜茲安西州大都督單于軍尅韓(可汗)王祿勝遣其樞密使曹萬通奉表至宋,擬與宋朝共討夏州李繼遷,其後復遣使數次。1023~1037年(宋仁宗天聖元年至景祐四年),凡五遣使;1071~1072年(宋神宗熙寧四年、五年),凡兩遣使。1096年(宋哲宗紹聖三年),其大首領阿連撒羅攜表章、玉佛到達洮西,熙河經略使就地於熙州、秦州作價博買。

各支回鶻與遼、宋、西夏等接觸和往來頗為頻繁,除使節之外,東來者還有商人,經濟、文化聯絡相當密切。

進入蔥嶺西的回鶻

一些學者認為,龐特勤與相馺職率回鶻十五部西奔葛邏祿,進入了蔥嶺以西地區。從10世紀中到13世紀初,建立了強大的黑汗王朝(喀喇汗王朝)。首都在八拉沙袞,轄地西部包括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區,東邊則包括喀什噶爾和于闐,喀什噶爾且成為它的第二首都和文化中心。

11世紀中期,喀喇汗王朝分裂為東西兩部,西部汗都於尋思幹(撒馬爾罕)。12世紀30年代以後,西遼帝國在中亞興起,東西兩部喀喇汗王朝先後淪為附庸。西遼取消了東部喀喇汗的汗號,改封為“伊利克”(ilek,王),仍居喀什噶爾。13世紀初,東部喀喇汗在內亂中被殺,汗統斷絕;西部喀喇汗王朝亡於花剌子模。10世紀中葉,伊斯蘭教傳入喀喇汗王朝,不久被定為國教,成為第一個突厥語民族的伊斯蘭國家。喀喇汗王朝的經濟、文化有相當發展。11世紀中葉,出現了文學家優素福·哈斯·哈基甫用突厥語寫成的著名長詩《福樂智慧》;學者馬合木用阿拉伯文著的《突厥語辭典》。

喀喇汗朝與宋朝有密切的政治、經濟關係,與遼、西夏也有交往。

元代“回紇”一詞,除指原來意義上的回紇人外,並泛指信奉伊斯蘭教的西域突厥語諸部族,而對高昌地區的回紇則多用”畏兀兒“一詞指稱。

參考書目

馮家昇、程溯洛、穆廣文:《維吾爾族史料簡編》上冊,民族出版社,北京,1981。

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第3冊,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

羽田亨:《唐代回鶻史研究》,《羽田博士史學論文集》上卷,京都大學東洋史研究會,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