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繪畫史論著述

[拼音]:hezhanzheng

[英文]:nuclear war

使用核武器進行的戰爭。它以核武器為主要毀傷手段,其特點是戰爭的規模、突然性和破壞性將比常規戰爭空前增大。

自從1945年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以後,其他一些大國也相繼研製成功原子彈、氫彈,核武器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因而核戰爭的理論也逐步形成、發展起來。

核戰爭,一般包括核大戰和有限核戰爭。核大戰,是指核大國及其聯盟之間,以戰略導彈的核突擊起決定性作用的戰爭。有限核戰爭,是在一定地區內,使用戰術核武器的戰爭,或者是使用為數不多的核武器突擊為數不多的軍事目標的戰爭。核戰爭可能由戰略核突襲開始或常規戰爭升級而成。前者可以摧毀對方戰略核襲擊兵器,或大大削弱對方核反擊能力,奪取戰略優勢;後者可改變不利態勢,或掩護核襲擊準備,在某種程度上達到突然襲擊的效果。核戰爭可能是速決的,也可能是持久的。核打擊目標,一是軍事目標,摧毀對方的軍事力量,癱瘓其指揮系統,削弱其抵抗能力。二是政治經濟目標,摧毀對方的政治經濟中心,瓦解對方戰鬥意志,削弱其戰爭潛力。三是同時打擊軍事和政治經濟目標,以獲得上述兩種效果。但是不管哪種主張,都是以核武器實施摧毀,以常規部隊實施佔領,實現其戰爭的目的。

核戰爭,同其他戰爭一樣,依然是政治的繼續。帝國主義發動核戰爭的目的,仍然在於佔領別國領土,征服別國人民,掠奪別國財富。因而,這種戰爭無疑是非正義的。由於超級大國擁有強大的核進攻力量,又以核威懾為基礎謀求世界霸權,所以核戰爭的危險性依然存在。但是任何一方發動核戰爭,必然會遭到另一方相應的核反擊。這種互相威懾的態勢,是制約核戰爭爆發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導致核戰爭爆發的因素並不完全取決於戰略核力量的對比、戰略態勢和戰爭的準備程度,還要看核大國之間的矛盾及整個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但是任何核戰爭都會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強烈反對,核戰爭的發動者最終是要失敗的。

中國政府一貫反對任何形式的核戰爭,反對核軍備競賽,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燬核武器。中國進行核試驗,發展有限的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禦,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中國政府早在1964年10月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就鄭重宣佈:“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國將一如既往,堅定不移地為維護世界和平而奮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