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自然觀

[拼音]:Chilege

中國古代敕勒族民歌。敕勒,秦漢時稱丁零,魏晉南北朝時南方人又稱之為高車。主要居住在大漠南北,即今蒙古草原。敕勒族語言略與匈奴族語言同。《敕勒歌》最早見錄於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本為鮮卑語,北齊(550~577)時譯為漢語。辭曰:“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據《樂府詩集》引《樂府廣題》,公元543年,東魏統帥高歡(後為北齊神武帝)率軍與西魏戰於玉璧(今山西稷山西南),士卒死者十有四五,高歡怒憤致疾。周王(即西魏統帥宇文泰,鮮卑族宇文部人,後由其子建立北周)下令稱:“高歡鼠子,親犯玉璧。劍弩一發,元凶自斃。”高歡聞訊,勉力坐起,召集將士。讓將領斛律金唱《敕勒歌》,自為唱和。高歡為鮮卑化漢人,其部眾多為鮮卑人,軍情危急,引吭高歌,意在砥礪士氣。歌中陰山,即陰山山系,在今內蒙古中部,西起狼山,中經大青山,東與內興安嶺相接。敕勒川,指陰山下的平原。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朝曾滅北部的敕勒袁紇烏部,公元429年(魏太武神二年)稍後,又將貝加爾湖畔東部敕勒人數十萬遷到漠南陰山一帶。因其與鮮卑雜居,故可能通用鮮卑語。公元472年(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2月,東部敕勒起義,離開陰山投奔北部的柔然族。此歌約產生於公元429至472年間,即北魏朝中期。

這是一首歌唱家鄉、歌唱草原的牧歌,意象新鮮、生動。全歌蒼勁,豪莽,抑揚而又暢達。佚名的漢譯者,用漢詩的雜言句式,傳達出原作的情韻及節奏,致使此歌千古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