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網換熱器

[拼音]:jiashan

[英文]:rockery

園林中以造景為目的,用土、石等材料構築的山。

簡史

中國在園林中造假山始於秦漢。秦漢時的假山從“築土為山”到“構石為山”。由於魏晉南北朝山水詩和山水畫對園林創作的影響,唐宋時園林中建造假山之風大盛,出現了專門堆築假山的能工巧匠。宋徽宗於政和七年(1117),建艮嶽於汴京(今開封),並命朱勔用“花石綱”的名義蒐羅江南奇花異石運往汴京。自此民間宅園賞石造山,蔚成風氣。造假山的手藝人被稱為“山匠”、“花園子”。明清兩代又在宋代的基礎上把假山技藝引向“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階段。明代的計成、張南陽,明清之交的張漣(張南垣)、清代的戈裕良等假山宗師從實踐和理論兩方面使假山藝術臻於完善(見中國古代園林匠師)。明代計成的《園冶》、文震亨的《長物志》、清代李漁的《閒情偶寄》中有關於假山的論述。現存的假山名園有蘇州的“環秀山莊”(見彩圖)、上海的“豫園”、南京的“瞻園”、揚州的“個園”和北京北海的“靜心齋”(見圖)、中南海的“靜谷”等(見蘇州名園,揚州名園,北海、中海、南海。

功能

假山具有多方面的造景功能,如構成園林的主景或地形骨架,劃分和組織園林空間,佈置庭院、駁岸、護坡、擋土,設定自然式花臺。還可以與園林建築、園路、場地和園林植物組合成富於變化的景緻,藉以減少人工氣氛,增添自然生趣,使園林建築融匯到山水環境中。因此,假山成為表現中國自然山水園的特徵之一。

創作原則

假山藝術最根本的原則是“有真為假,做假成真”。大自然的山水是假山創作的藝術源泉和依據。真山雖好,卻難得經常遊覽。假山佈置在住宅附近,作為藝術作品,比真山更為概括、更為精煉,可寓以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有“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的魅力。人為的假山又必須力求不露人工的痕跡,令人真假難辨。與中國傳統的山水畫一脈相承的假山,貴在似真非真,雖假猶真,耐人尋味。

假山的主要理法有相地佈局(即選擇和結合環境條件確定山水的間架和山水形勢),混假於真;賓主分明;兼顧三遠(宋代畫家郭熙《林泉高致》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依皴合山。按照水脈和山石的自然皴紋,將零碎的山石材料堆砌成為有整體感和一定型別的假山,使之遠觀有“勢”,近看有“質”和對比襯托,包括大小、曲直、收放、明晦、起伏、虛實、寂喧、幽曠、濃淡、向背、險夷等。在工程結構方面主要技術是要求有穩固耐久的基礎,遞層而起,石間互咬,等分平衡,達到“其狀可駭,萬無一失”的效果。

種類

假山按材料可分為土山、石山和土石相間的山(土多稱土山戴石,石多稱石山戴土);按施工方式可分為築山(版築土山)、掇山(用山石掇合成山)、鑿山(開鑿自然岩石成山)和塑山(傳統是用石灰漿塑成的,現代是用水泥、磚、鋼絲網等塑成的假山,見嶺南庭園);按在園林中的位置和用途可分為園山、廳山、樓山、閣山、書房山、池山、室內山、壁山和獸山。假山的組合形態分為山體和水體。山體包括峰、巒、頂、嶺、谷、壑、崗、壁、巖、岫、洞、塢、麓、臺、磴道和棧道;水體包括泉、瀑、潭、溪、澗、池、磯和汀石等。山水宜結合一體,才相得益彰。

國外假山

外國園林也佈置有假山。古代的亞述喜用人工造小丘和臺地,並把宮殿建在大丘上,把神廟建在小丘上。日本很重視用假山佈置園林。在山石命名和位置安排方面,受佛教的影響。歐洲一些國家在植物園中開闢的巖生植物園,以巖生植物為主體,用岩石和土壤創造巖生植物的生長條件,還在動物園中造獸山以展覽動物。歐美現代園林中出現不少用水泥或鋼化玻璃等材料塑成的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