垢層熱阻

[拼音]:Yanxiadu yizhi

[英文]:remain of Secondary Capital of Yan

燕下都是戰國時期燕國都城之一,遺址在河北省易縣縣城東南,在已知的周代列國都城遺址中是面積最大的。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燕下都北、西、西南部山巒環抱,東南面向華北大平原,是燕國南方的重要門戶,燕國後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燕下都城由面積相近的兩個方形小城連線而成。東西約8公里,南北約4公里,中間有運糧河故道,河東有一道與河平行的城牆縱貫南北,將城分為東、西兩部分。

西城

在運糧河以西,現尚存南、北、西三面城牆,殘長3730米。夯土牆基寬30~40米。殘牆有的地方高達6米以上,有清晰的夯層和版築痕跡。西城僅發現一座城門,位於西城牆中部,缺口寬約30米,中有道路遺蹟。西城當是防禦性質的附城,建築年代稍晚,城內文化遺蹟很少。

東城

在運糧河以東,城牆多已湮沒於地下,但地面仍有隆起的殘跡。東城南牆的西段尚留有 719米;西牆南段殘長53米,夯土基址在中易水南岸中斷,向北與中易水北岸的西牆相連線。東城內偏北處有一道“隔牆”橫貫東西,把東城又分為南、北兩部分。東城是當時的活動中心,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可分辨出宮殿區、作坊區、市民居住區、墓葬區和古河道。宮殿區在東城的東北部分,有武陽臺、望景臺、張公臺、姥姆臺等大型主體建築的基址,由南向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在武陽臺東北、東南、西南又有三組宮殿建築組群基址。武陽臺原是宮殿區的中心建築,基址最大,100米見方,高出地面約11米。武陽臺東南以路家臺為主體的宮殿建築組群和武陽臺西南以老爺廟臺為主體的宮殿建築組群也是燕下都宮殿區的主要部分。作坊區在宮殿區的西北,“隔牆”以北,由一條古河道把它與宮殿隔開,既利於保障宮殿區的安全,又便於管理。市民居住區分佈在東城的西南部和東南部。墓葬區在東城的西北角。

參考文章

燕下都遺址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