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份

[拼音]:kegengxin ziyuan

[英文]:renewable resources

通過天然作用或人工經營能為人類反覆利用的各種自然資源,主要是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等。

概述

土地資源包括農耕地、宜墾地、草場、宜林地、沙漠、裸露山地等;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氣候資源包括光照、溫度、降水等;生物資源包括各種農作物、林木、牧草等植物,魚類、家畜、家禽、野生的獸和鳥類等動物以及微生物,也包括由它們組成的各種種群和生物群落。這些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基礎。

土地、水、氣候和生物資源都有各自的運動規律,彼此相互聯絡,相互制約,構成完整的系統。人類開發和利用生物圈中某一種可更新資源,必然會影響到其他的資源。例如,過度採伐森林會使徑流發生變化,造成土壤流失和河川水文狀況的改變,嚴重時甚至導致區域性地區氣候的惡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和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對可更新資源的破壞日益加劇。近年來由於侵蝕、鹽漬化和汙染,全世界平均每年約有500萬公頃土地不能再用於糧食生產。由於不合理的墾殖、放牧和氣候變化,全世界沙漠面積,每年大約擴大5~7萬平方公里。熱帶森林每年的破壞率達 2%。由於不合理的採伐和狩獵,全世界鳥類中有139個種和39個亞種已經滅絕;還有 6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對可更新資源的調查、保護和管理已成為當代生態學和環境科學中重要的課題。中國可更新資源按人口平均計算,數量並不多,質量也不高,合理利用、保護和管理可更新資源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管理

管理好可更新資源,首先要進行調查和鑑定。在土地資源方面應著重調查各類土地的數量和質量及其合理開發利用的條件。對水資源應調查地表水、地下水的數量及其迴圈運轉的規律,研究工農業和城市用水的供需狀況。通過系統的氣象觀測,闡明光照、溫度、降水等因素在時間、空間上的分佈變化規律及其生態效應。對生物資源的調查,包括對各種陸地和水域的動植物區系、農作物、經濟動植物和珍貴稀有動植物的種類分佈以及植被和生態系統等的調查。可更新資源的狀況是不斷變化的,調查工作要反覆進行。由於各種測試技術和調查方法(如遙感、電子計算機技術以及數理模型等)的迅速發展,可更新資源的調查範圍在不斷擴大,有些調查工作已從區域性地區發展到全國的、洲際的以至全球的規模。60年代實行的以研究生物生產量為中心的“國際生物學計劃” (IBP)就是對可更新資源的全球性調查。

可更新資源的合理保護、利用和管理的目標是:既要從各種可更新資源系統中取得人類生產和生活需要的各種物質,又要在保護和美化環境方面發揮這些系統各自的效用,並使人類的干預不至於超過它們的負載能力,以保證可更新資源能夠不斷更新。

可更新資源的概念正日益深入地滲透到傳統的農業、林業、漁業、牧業和野生動、植物的經營與管理之中。例如農業的目標已經不僅僅是作物栽培,而是擴大到水、土、空氣和生物資源的管理等方面,既要求能生產糧食和各種原料,又要求能保證農業生態系統的協調和不斷更新。林業也不僅是生產木材,而是要發揮森林在保護野生生物、保持水土和美化環境方面的重要作用,並保證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

對可更新資源的管理,除要求考慮自然規律之外,還要求考慮經濟條件以及人類社會因素的影響。因此,對可更新資源的研究,要有生物學、地學、工程學以及經濟學等學科的互相配合。對於可更新資源的研究和決策,不僅要有科技人員參加,同時要有生產單位和決策部門的有關管理人員參加。

參考書目

P. Handler, Biology andtheFutureofMan,OxfordUniversityPress,London, 1970.

參考文章

不可更新資源環保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