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絲機

[拼音]:jusifuyixi xianwei

[英文]:polytetrafluoroethylene fibre

[—CF2—CF2—]n中國稱氟綸。由聚四氟乙烯(見氟樹脂)為原料,經紡絲或製成薄膜後切割或原纖化而製得的一種合成纖維。聚四氟乙烯纖維強度17.7~18.5cN/dtex,延伸率25%~50%。在其分子結構中,氟原子體積較氫原子大,氟碳鍵的結合力也強,起了保護整個碳-碳主鏈的作用,使聚四氟乙烯纖維化學穩定性極好,耐腐蝕性優於其他合成纖維品種;纖維表面有蠟感,摩擦係數小;實際使用溫度120~180℃;還具有較好的耐氣候性和抗撓曲性,但染色性與導熱性差,耐磨性也不好,熱膨脹係數大,易產生靜電。聚四氟乙烯纖維主要用作高溫粉塵濾袋、耐強腐蝕性的過濾氣體或液體的濾材、泵和閥的填料、密封帶、自潤滑軸承、制鹼用全氟離子交換膜的增強材料以及火箭發射臺的苫布等。

聚四氟乙烯纖維早在1953年由美國杜邦公司開發,1957年實現工業化生產,80年代初開始生產可溶性聚四氟乙烯纖維,主要是單絲,日本、蘇聯、奧地利等國也有生產。1984年聚四氟乙烯纖維世界總生產能力為1.2kt。

生產方法有四種:

(1)乳液紡絲法(見化學纖維紡絲)。是工業上採用的主要方法,平均分子量 300萬左右、粒徑0.05~0.5μm 的聚四氟乙烯乳液(濃度60%)與粘膠絲或聚乙烯醇等成纖性載體混合後,製成紡絲液,紡絲後將載體在高溫下碳化除掉,聚合物被燒結而連續形成纖維。這種方法可製得纖度較小的纖維,但在燒結過程中易產生結構上的缺陷,並混入載體的碳化物,因而強度較低,呈褐色。

(2)糊料擠出紡絲法。將聚四氟乙烯粉末與易揮發物調成糊料,經螺桿擠出後通過窄縫式噴絲孔紡成條帶狀纖維,然後用針輥作原纖化處理,可製得強度較高、纖度較大的纖維。

(3)膜裂紡絲法(見化學纖維紡絲)。將聚四氟乙烯粉末燒結制得圓柱體,經切割或切削後,進行熱拉伸等處理,製得白色纖維,強度較低。

(4)熔體紡絲法。以四氟乙烯與4%~5%全氟乙烯、全氟丙基醚的共聚物熔融後進行紡絲,製得強度較高的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