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計量裝置

[拼音]:zhiwu haichong

[英文]:insect pest of plant

為害農作物及其產品的昆蟲和蟎類等。種類多、分佈廣、繁殖快、數量大,除直接造成農作物及其產品的嚴重損失外,還是傳播植物病害的媒介。

形態特徵

昆蟲屬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昆蟲綱(Hexapoda)。其主要特徵是:體軀分節,由一系列堅硬的體節組成,分頭、胸、腹3個體段。頭部為感覺和取食的中心,具不同形狀分節的觸角、複眼各1對,單眼2~3個和不同形式的口器。胸部為運動中心,分前、中、後胸3節,各有1對胸足,由基節、轉節、腿節、脛節及跗節組成;中、後胸背面通常各具翅1對,稱前翅和後翅,翅有不同的構造形式,少數昆蟲的翅退化或特化。腹部為生殖中心,一般9~10節,無足,末端具尾須及外生殖器。用氣管呼吸。同種昆蟲除雌雄兩性各具不同形態的二型外,還有更多不同型別個體的情況,即多型現象。如東亞飛蝗有散居型和群居型的形態差別,蚜蟲有有翅和無翅、有性和無性之分,飛蝨類有長翅和短翅型之分等。還有些昆蟲有季節性的變型,如黃蛺蝶(Polygonia caureum)的夏型和秋型有明顯的體色差別。多型現象在“社會性”昆蟲如白蟻中尤為明顯。其產生除營養、外激素等原因外,也與環境條件如氣候、害蟲群體密度等有關。

蟎類屬節肢動物門蛛形綱 (Arachnoidea)蜱蟎目(Acarina) 。其主要特徵是:體軀分頭胸部和腹部兩個體段,無觸角,無翅,具分節的足4對,以肺葉或氣管呼吸。

繁殖和生長髮育

植物害蟲具有十分複雜多樣的繁殖方式;其生長髮育過程,包括變態和生活年史等也有不同的型別。

繁殖方式

植物害蟲大多營有性生殖,兩性交配後受精卵產出體外,然後發育成新個體。有少數種類的卵則不經過受精就能發育成新個體,稱孤雌生殖(單性生殖),其中有的是偶發性的,有的是週期性的(如多種蚜蟲),有的是經常性的(如一些粉蝨、蚧類、薊馬、葉蜂、癭蜂等)。進行孤雌生殖的害蟲,繁殖率更高。一個卵一般產生1個胚胎髮育成個體;也有的一個卵產生2個或更多個胚胎,稱多胚生殖。少數種類為胎生。也有些害蟲既可有性生殖,也可孤雌生殖;既可胎生,也可卵生,如蚜蟲。

變態

昆蟲在胚後發育階段中,個體需經外部形態、內部構造及生活習性上的一系列變化,稱為變態。為害農業的植物害蟲大多屬於不完全變態和完全變態兩種型別。

(1)不完全變態。發育經卵-若蟲-成蟲 3個階段。幼體的外部形態及生活習性一般與成蟲相似;區別僅在於體軀較小、翅未成長和性器官發育尚未完全,這一蟲態稱為若蟲。另一種特殊的型別是癭翅目、同翅目中的粉蝨科和雄性介殼蟲,其幼體在羽化為成蟲前有一個不食、不太活動、類似完全變態中的蛹期,常稱為漸變態。

(2)完全變態。多數植物害蟲如甲蟲、蛾、蝶、蠅類、蜂類等的發育過程需經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稱為完全變態。幼蟲的外部形態、內部器官構造和生活習性與成蟲有很大差別。蛹期除少數外,均不能活動。屬於這一類的有些害蟲(如甲蟲類的芫菁科),其幼蟲在不同蟲齡時的形態和生活習性也有明顯差別,這種變態更復雜,稱為復變態。完全變態類害蟲的幼蟲主要有3種類型:多足型,除胸足外具有多對附肢,如大多數鱗翅目幼蟲和葉蜂幼蟲;寡足型,具發達的胸足,如大多數鞘翅目幼蟲;無足型,體上無任何附肢,如雙翅目、鞘翅目的象蟲科以及膜翅目的一部分幼蟲。幼蟲(或若蟲)在生長過程中,又分為若干齡,卵孵化後第1次蛻皮前為第1齡,第1次蛻皮到第2次蛻皮前為第2齡,以此類推。具體齡數因蟲而異,但有時同種害蟲因環境條件的影響蛻皮次數也有不同。

蟎類的發育過程雌雄不同,雌蟎需經卵、幼蟲、第1若蟲、第2若蟲和成蟲幾個階段,雄蟎則無第2若蟲期。

世代和生活年史

害蟲從卵孵化或新個體離開母體到性成熟產卵或產生新個體的歷程稱為1個世代。完成1個世代所需時間的長短依蟲種和環境條件而異。如大豆食心蟲、麥葉蜂、梨莖蜂等年生 1代;東亞飛蝗、二化螟年生2代或2代以上;蚜蟲類年生多代乃至數十代;華北螻蛄、溝金針蟲等則為2年1代。需時最長的如17年蟬(Magicicada septendecin),完成1個世代所需時間長達17年之久。同種害蟲的年生代數也常因所在地區氣候條件的不同而有差別(如三化螟、玉米螟、棉鈴蟲等)。凡一年發生多代、成蟲發生期長的害蟲,常出現世代重疊現象。

昆蟲從當年越冬蟲態開始活動到第 2年春越冬期結束為止一年內的發育史稱為生活年史。研究害蟲的生活年史,掌握其發生規律,可為害蟲防治和測報工作提供依據;在化學防治中尤其需要經常參考年生2代以上害蟲在當地的主要為害世代、為害時期和不同世代在不同植物上的數量分佈,以及成蟲產卵前期、卵期和初齡幼蟲(一般為第1~3齡)歷期的長短等有關資料。

休眠和滯育

昆蟲在生活年史中,常有由不利環境條件(主要是溫度)直接引起的生長髮育和活動中止的現象;當環境條件變為適宜時,就恢復生長髮育和活動。這種現象稱為休眠。由於冬季低溫而休眠稱為冬眠(或冬蟄),由於夏季高溫而休眠稱為夏眠(或夏蟄)。滯育是昆蟲在其生活年史中生長髮育或生殖暫時中止的生理現象。有些昆蟲的滯育現象雖也與環境條件有關(通常認為光周期的變化是引起滯育的主要因素),但受一定遺傳性的控制。昆蟲一旦進入滯育後,即使環境條件轉為適宜,仍維持其停滯狀態,必須經過一定環境條件的刺激,才能打破滯育,恢復生長髮育和活動。害蟲的越冬蟲態、處所,越冬死亡率的高低,出蟄始期、盛期和末期以及休眠的特點,在防治和測報上常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習性

主要包括活動方式,食性,產卵習性,趨性和群集、遷飛習性等。查明植物害蟲習性可為採取適當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據。

活動方式

絕大多數害蟲的活動均有一定的晝夜節律。白晝活動的為日出性,夜間活動的為夜出性。無論日出或夜出,其主要活動的時刻還都受天氣的影響而有一定的規律。行動方式有飛行、跳躍、爬行或幼蟲吐絲下垂借風力擴散等。有些害蟲的活動有一定的經過路線,如梨尺蠖雌蛾無翅,羽化出土後必須爬上樹幹與雄蛾交配產卵。

食性

植物害蟲以植食性為主,被取食的植物稱為寄主植物。根據寄主植物的範圍,即對食料的專一性程度,植物害蟲可分為:單食性,僅寄生於1種植物,如三化螟僅為害水稻;寡食性,僅取食1個科包括個別相近科的植物,如菜粉蝶的寄主植物主要為十字花科;多食性,能取食不同科的植物,如桃蚜。寡食性或多食性害蟲在其可取食的植物範圍內,也常表現有偏嗜性。寄主專一性還表現在對正常取食的一種植物的不同品種有一定的選擇,這可為作物品種抗蟲性的研究提供部分依據。

產卵

植物害蟲對產卵植物和產卵部位通常有選擇性。產卵方式有散產、排列成卵塊、作成卵囊將卵包藏其中以及產卵於植物組織內等。不同蟲種間卵與卵塊的形狀、色澤和構造也有區別,是識別蟲種的依據之一。

趨性

植物害蟲由某些環境條件刺激所引起的定向性反應。趨向刺激來源的為正趨性,背向的則為負趨性。根據不同刺激來源的類別,可分為趨化性、趨光性、趨溫性、趨溼性、趨地性、趨風性等。害蟲對一種刺激來源的趨性表現常有一定幅度的量的要求,如夜出性昆蟲夜間有趨光性,但在白晝則表現背光性。對化學刺激等其他刺激來源也有類似情況。

群集和遷飛

有些害蟲有大量個體始終群集在一處的習性,如東亞飛蝗,只有大量消滅其蝗蝻降低蟲口密度時,才能使之轉為散居型;有的群集則僅發生在生活史中的某一階段,如天幕毛蟲的幼蟲。遷飛是指害蟲叢集的長距離遷移飛行,屬於個體生理條件和生態因子間相互作用的綜合反應,有別於害蟲在本地田間的擴散。遷飛的時期、方向、路線等也有一定的規律性(見飛蝗)。

為害方式

植物害蟲的為害方式與它們不同種類的形態構造、生長髮育規律和生活習性等都有密切關係。由於直接的危害主要是通過它們取食植物體而造成的,為害的方式一般可根據害蟲的食性以及相應的口器型別而分為下列幾種:

(1)咬食。如粘蟲、梨象蟲、菜粉蝶等以咬食植物的葉、芽、莖、花、果和樹皮為主。

(2)刺吸。如棉蚜、荔枝蝽、褐飛蝨等刺吸植物葉、芽、莖、果實等器官的汁液為害。

(3)蛀入。如玉米螟、棉紅鈴蟲、梨莖蜂、桃小食心蟲等蛀入植物的芽、莖、果實、子粒、樹幹等內部取食。

(4)潛葉為害。如柑橘潛葉蛾、豌豆潛葉蠅等在葉片內取食葉肉組織後留下表皮,形成白色隧道。

(5)為害植物地下部分,或在土中鑽成隧道使植物根部與土壤脫離接觸而枯死。前者如稻象蟲等多種地下害蟲;後者如螻蛄等。

除取食外,其他的為害方式還包括產卵於植物組織內而造成蟲傷,如稻飛蝨、梨莖蜂等;吐絲或排洩體內物質汙染農產品,如貯糧害蟲;分泌大量蜜露於葉片,影響光合作用並招致黴菌寄生,如高粱蚜和棉蚜;傳播植物病害,如柑橘木蝨傳播柑橘黃龍病,飛蝨、葉蟬、蚜蟲傳播多種病毒病等。

受害植物的症狀

植物受害的症狀常因為害方式而異;但同一為害方式也能造成不同的受害症狀。主要可分以下3類,其中某些典型症狀常可作為辨認害蟲種類的依據。

(1)葉片受害狀:被咬食的葉片常出現缺刻或孔洞,或僅留葉脈,或葉肉被食僅留透明的表皮;葉肉被潛食的常造成透明彎曲的隧道;被刺吸的葉片常形成卷葉或呈白色斑點;受棉葉蟎為害的葉片多呈火紅色;黃守瓜成蟲為害瓜苗葉片後可造成圓形或弧形孔洞;玉米螟為害玉米心葉期葉片會形成橫排孔等。

(2)莖部受害症狀:禾本科植物被蛀入後造成枯心、白穗;天牛類害蟲蛀入樹幹後常在外部留下明顯的蛀孔,表面有時有蟲糞和木屑;為害樹木的小蠹蟲類幼蟲蛀入樹皮取食,常造成許多不同形式的縱橫孔道;刺吸莖部汁液的害蟲能使莖部變色;水稻受稻癭蚊為害後稻莖畸形生長如蔥管。

(3)繁殖器官受害症狀:害蟲蛀入花、果實、種子等繁殖器官內部會造成器官脫落,或在被害部分留有蛀孔和蟲糞;棉紅鈴蟲為害還能造成僵瓣和雙連子;桃小食心蟲蛀入孔處有果膠流出,受害嚴重的果實變形;梨大食心蟲為害梨果時常吐絲將梨果柄莖部纏繞在果枝上,受害果變黑後仍不脫落;柑橘果面有乳頭狀突起,常是橘大實蠅產卵的症狀;豆象類蛀入綠豆、蠶豆種子內時,會造成空粒。此外,植物受葡萄根瘤蚜、梨癭華蛾等為害後,還會產生蟲瘤或蟲癭等特殊症狀。

害蟲類別

為害植物的昆蟲大多屬有翅亞綱(Pte-rygota)的下列 9個目:

(1)直翅目(Orthoptera)。口器咀嚼式。多數具翅 2對,前翅革質,後翅膜質。後足長而腿節粗大,適於跳躍;螻蛄則前足特化,適於挖掘。不完全變態。多數年生 1代, 以卵在土中越冬。包括蝗科、螻蛄科和蟋蟀科等。

(2)等翅目(Isoptera)。通稱白蟻,分類上簡稱螱。口器咀嚼式。具大翅、短翅或無翅;有翅者具翅2對,前後翅相似,膜質,靜止時平覆背面,能從翅基特有的橫縫脫落。不完全變態。通常營巢集體生活,有“社會”性組織和分工。包括犀白蟻科和白蟻科等。

(3)半翅目(Hemiptera)。通稱蝽象,簡稱蝽。口器刺吸式。具翅2對,前翅靜止時平覆背上,基半部角質或革質,端半部膜質, 後翅膜質。不完全變態。包括蝽科、緣蝽科、長蝽科、盲蝽科和網蝽科等。

(4)同翅目(Homoptera)。口器刺吸式。具翅2對,前翅質地一致,膜質或革質,靜止時斜蓋背下,呈屋脊狀。大多為不完全變態。包括蚜科、蚧科(介殼蟲科)、葉蟬科、飛蝨科、木蝨科、粉蝨科等。

(5)纓翅目(Thysanoptera)。通稱薊馬。口器銼吸式。有翅2對,翅極狹長,邊緣密生長毛。不完全變態。包括薊馬科、皮薊馬科(管薊馬科)、紋薊馬科等。

(6)鞘翅目(Coleoptera)。通稱甲蟲,簡稱甲、。口器咀嚼式。具翅2對,前翅角質,為鞘翅。靜止時平蓋背上;後翅膜質,少數退化。完全變態。幼蟲僅有胸足3對,腹部無足,少數胸足退化。包括金龜子科、叩頭蟲科、葉甲科、吉丁蟲科、天牛科、象蟲科、豆象科、擬步甲科、小蠹科、芫菁科等。為害貯藏農產品的有鋸谷盜科、長蠹科、谷盜科、皮蠹科、蛛甲科等。

(7)鱗翅目(Lepidoptera)。通稱蛾或蝶。口器虹吸式,具能捲曲的喙。翅2對,膜質,密被鱗片,少數翅退化。完全變態。幼蟲除具胸足3對外,一般在第3~5腹節各具腹足1對,第10腹節具臀足1對。成蟲僅少數種類為害植物,如吸果夜蛾。幼蟲大多為植食性。主要包括蝶類的粉蝶科、蛺蝶科、弄蝶科、鳳蝶科和蛾類的麥蛾科、夜蛾科、螟蛾科、天社蛾科、毒蛾科、刺蛾科、尺蛾科、透翅蛾科、木蠹蛾科、巢蛾科、菜蛾科、天蛾科、燈蛾科、細蛾科、潛蛾科、蓑蛾科、大蠶蛾科、舉肢蛾科等。

(8)雙翅目(Diptera)。口器刺吸或舐吸式。前翅正常,膜質,後翅退化為細棍狀的平衡卷棒。完全變態。幼蟲無足。植食性的僅幼蟲為害。包括黃潛蠅科(稈蠅科)、實蠅科、潛蠅科、花蠅科、蠅科等。

(9)膜翅目 (Hymenoptera)。多數為通稱的蜂類。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具翅2對,膜質,前翅較大,少數翅退化。完全變態。幼蟲多無足,但植食性種類中有些為多足型。僅少數為植食性,以幼蟲為害。主要包括葉蜂科、莖蜂科、 癭蜂科、鋸蜂科等。

為害植物的蟎類,主要屬於蜱蟎目的下列幾個科:葉蟎科,如麥長腿蜘蛛、棉葉蟎等;走蟎科,如麥圓蜘蛛等;葉癭蟎科,如柑橘鏽蟎、葡萄癭蟎等;貯糧害蟲的蟎類多屬粉蟎科(見森林害蟲)。

環境條件與害蟲發生、為害

植物害蟲是以作物為中心的農業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發生、為害情況受下述多方面環境因素的綜合影響。

氣候因素

包括溫度、溼度和降水、日光、風等,其中以溫、溼度的影響最大。昆蟲屬變溫動物。其正常生命活動的溫度範圍,一般在8~36℃之間。其中尚有一個最適溫度區。當溫度超過適溫的低限或高限進入休眠低溫區或休眠高溫區時,便轉入休眠狀態。溫度接近最低休眠低溫或最高休眠高溫並持續一定時間,即可致死;溫度低於-10℃以下或高達48℃以上時,即迅速死亡。昆蟲的抗寒能力依蟲種、蟲態、季節和個體生理狀態而有不同,通常在越冬前體內脂肪量增加,抗寒力增強。溼度對植物害蟲發育速度、生殖力、成活率和為害程度的影響因害蟲種類而異,如粘蟲需要較高的溼度,而麥長腿蜘蛛則適生於較乾燥的農田。另外,暴雨不利於害蟲的活動,還可將蟲體衝落地面致死。微風有利於一些害蟲的擴散,暴風則可抑制害蟲的活動,甚至促其死亡。光除影響溫度外,其波長能影響植物害蟲的趨性,如短光波(如黑光燈)能誘引多種害蟲,黃色光則能誘引蚜蟲。光照的強度對害蟲的生活也有影響,如有翅桃蚜在100勒克斯左右的照度下才能起飛,但超過3000勒克斯則起飛受抑制。不少害蟲在過強光度下代謝加速,壽命縮短。光周期的變化還能影響害蟲的滯育。

土壤因素

多種害蟲生活史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時間系處於土壤之中。土壤的溫度、含水量、物理性狀、化學成分和生物區系除影響作物生長從而間接影響害蟲外,還可對害蟲產生直接影響。土壤的溫度與含水量隨季節和土層深度而有變化,其對害蟲的影響與大氣候的溫、溼度基本相同。在土中生活的幼蟲,能上下移動其位置以避免不適宜溫、溼度的直接影響。土壤的物理性狀如土壤顆粒的大小和團粒結構關係到土質疏鬆程度、通氣和保水能力,也影響害蟲的活動和生活。粘土適於甘薯小象蟲的發生和為害,因土面易產生裂縫便於成蟲到達薯塊上取食或產卵;有團粒結構的疏鬆土壤,則便於葡萄根瘤蚜擴散蔓延。土壤pH也可對地下害蟲產生直接影響。

食料和其他生物因素

寄主植物的不同種類和植株的不同器官,對害蟲的營養價值有差別,從而也可影響害蟲的發育速度、生殖力或存活率。作物的生育進度、植株密度等對害蟲的趨性也有影響。此外,在農田生物群落中,不同種生物之間存在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關係。許多種捕食性或寄生性動植物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害蟲的發生數量。不同的有害生物之間也可能產生相互影響,如馬鈴薯早疫病早期嚴重發生以後,葉蟬發生為害往往較輕。

上述不同因素對害蟲的影響常是綜合的。另外,因農業生態系統是在人類農業生產活動的干預下形成的,許多環境因素還不同程度地受生產中不同措施的影響。

害蟲防治

蟲害的發生一般需要有害蟲的來源,以及有利於害蟲繁殖達到足以為害農業生產的群體數量的環境條件;有些害蟲還必須在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大量發生才能為害。因此,蟲害防治主要可有以下一些途徑:

(1)控制田間的生物群落,減少害蟲的種類與數量。這是害蟲防治的關鍵性措施,其內容包括消滅或減少蟲源,惡化害蟲發生、為害的環境條件,及時採取措施抑制害蟲在大量發生之前等。

(2)增加天敵生物的種類與數量。

(3)控制作物易受蟲害的生育期,使與害蟲盛發期錯開。具體措施應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加強預測預報,因地因時制宜地協調採用必要的不同措施,達到安全、有效、經濟簡便地控制害蟲為害的目的(見植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