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angcan

[英文]:silkworm rearing

生產繅絲原料繭的技術,又稱絲繭育。內容包括蠶種催青、蠶的飼養、上蔟和採繭等各生產階段的技術處理。其目的是保證蠶體健康的成長和發育齊一,提高蠶繭的產量和質量,並降低生產成本。現代養蠶以飼養四眠的一代雜交種(見蠶種繁育)為主。通常1~3齡稱小蠶或稚蠶,4~5齡稱大蠶或壯蠶,小蠶和大蠶各有不同的生理特點和飼養技術要求。年養蠶次數因當地桑樹生長期的長短而定:中國長江流域一般4~5次,按飼養季節分春蠶、夏蠶、早秋蠶、中秋蠶和晚秋蠶;黃河流域3~4次;珠江流域7~8次(當地稱“造”)。養蠶前需按桑葉和蠶室、蠶具和勞力等條件制定計劃,確定年飼養次數、各期飼養量和收蟻日期等。

飼育條件

除勞動力、技術和裝置等以外,主要包括飼料(桑葉)、氣象環境和蠶病預防等條件。

飼料

主要指桑葉。桑葉的質量因桑樹的品種、養成型式、肥培管理以及葉質老嫩等條件而有差別(見桑、桑樹栽培)。水分和蛋白質的含量一般低幹桑多於高幹桑;同一枝條的上部葉多於下部葉;氮肥施用量大的多於施用量小的。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素的含量則前者少於後者。蠶對桑葉質量的要求因齡期而異,因而各齡適熟葉的標準也不相同。春蠶期桑葉的生長與蠶幼蟲的成長同步,葉質老嫩適宜,養分豐富,與蠶的生長髮育相適應。夏秋蠶期桑葉的老嫩差別較大,生長快並易硬化,水分和蛋白質較少,無機鹽和纖維素則偏多,營養價值較低。

氣象環境

包括溫度、溼度、空氣及氣流、光線等。

(1)溫度。蠶屬變溫動物,體溫隨氣溫變化。無氣流時體溫比氣溫高1℃以內;有氣流時體溫低於氣溫。通常小蠶體溫比氣溫低,散熱易;大蠶則相反。飼養適溫因齡期而異,一般為20~30℃;在此範圍內,小蠶宜偏高,大蠶宜偏低。

(2)溼度。在相對溼度為60~90%的範圍內,小蠶期蠶體生長快,對水分的需要量多,水分散發容易,宜偏溼;大蠶期蠶體水分散發困難,宜乾燥。此外,溼度的大小還關係到桑葉失水的快慢以及微生物繁殖的速度。

(3)空氣和氣流。蠶室內因飼養員和蠶與桑葉的呼吸,加溫用燃料的燃燒。蠶糞尿和殘桑的蒸熱發酵等,產生大量溼氣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常導致蠶的呼吸障礙和毒害,以致發育不良甚至死亡。小蠶雖對密閉的高溫多溼環境適應性較強,但應避免空氣汙濁;大蠶期必須注意室內通風, 5齡期應有10~50釐米/秒的氣流,以排除溼氣和汙濁氣體。

(4)光線。對蠶的活動、發育和蠶卵孵化均有影響。幼蟲的喜照度為15~30勒克斯,蠶座上以晝明夜暗的自然狀態為宜。

消毒

蠶病是蠶業生產的主要威脅。養蠶前應對催青室、蠶室、貯桑室、蠶具及周圍環境進行清掃、清毒;飼養中保持蠶室、蠶座清潔,並及時處理蠶沙、淘汰虛弱蠶和遲眠蠶;養蠶結束時即清除不結繭蠶和病蠶屍體,並對蠶室、蔟室和養蠶用具進行嚴格消毒(見蠶病防治)。

飼養技術

主要包括催青、小蠶飼養、大蠶飼養、上蔟和採繭等環節。

催青

又稱暖種。即將蠶卵保護在適宜的環境中,促使胚胎健康發育,按預定日期孵化。因蠶卵在孵化前1日轉變成青灰色,故名。古代催青,常靠人的體溫或用炭火加溫,孵化率低,蟻蠶體較虛弱。現代催青有專用裝置,並有人工調節溫度、溼度和光線等條件。供絲繭育用的蠶種(普通種)多屬二化性。其催青經過時間,春蠶期為10~11天,夏秋蠶期為9~10天。為使二化性種孵出的幼蟲具有一化性種的經濟性狀(好養、繭大、絲多),春蠶期多采用高溫感光催青,即將保護在冷庫已解除滯育的蠶種取出後,在胚胎髮育最長期前用15~18℃保護1日,促使胚胎髮育齊一;在最長期至反轉期用22~25℃保護,反轉期後用25~26℃,並每日感光17~18小時;相對溼度保持在75~85%範圍,前期稍幹,後期稍溼。催青室保持空氣新鮮,二氧化碳濃度宜低於 0.5%。自點青日起,改為絕對黑暗,孵化當天早晨再感光,促使蟻蠶孵化齊一。夏秋用的蠶種大多經過人工孵化處理。催青溫度縮短期前用23℃,以後保持26℃(不宜超過28.5℃);相對溼度75~85%。後期每日感光17~18小時,點青期

小蠶飼養

蟻蠶收集一般採用網收或綿紙引收。至1~2齡時的飼養適溫為27~28℃,相對溼度為90%左右;3齡時的適溫為25~26℃,相對溼度為80~85%。小蠶體增長迅速,需喂飼水分較多、蛋白質含量豐富、碳水化合物適量的柔軟適熟桑葉,並及時擴大蠶座。眠時停食和蛻皮,體力和營養消耗較多,故在眠前、眠中和眠起各階段宜精心保護。眠中溫度以比食桑時低1.0~1.5℃為宜。蛻皮階段宜有稍高的相對溼度,並須防止震動造成蛻皮困難。為保持桑葉新鮮和使環境適合小蠶生理需求,一般採用防幹紙或穿孔的塑料薄膜鋪墊和覆蓋蠶座,或用塑料薄膜圍住蠶臺等多種方法,造成密閉多溼環境。中國農村還普遍採用炕床育,即在炕床上搭多層蠶架,下用煙道間接加溫,床面鋪沙散熱,灑水補溼,以保持一定的溫、溼度。日本常用的是箱飼育,即在大的飼養室內,用互相重疊放置的箱盒養蠶,也可密閉保溫、保溼而不需蠶架。為改善小蠶飼養條件和節約能源、勞力,由養蠶戶分散飼養小蠶的方式已漸為小蠶集中飼養(小蠶共育)的方式所取代。

大蠶飼養

4齡蠶的飼養適溫為23~25℃,相對溼度為70~80%;5齡蠶的飼養適溫為22~24.5℃,相對溼度為65~70%。大蠶期特別是 5齡中、後期,需水量較少,而對蛋白質營養的需要則因絲腺的迅速發育而劇增,故宜喂飼含水量較少、蛋白質含量豐富、碳水化合物較多的桑葉,並使飽食。用桑量一般按千克繭用桑13~15千克計算。大蠶期蠶食桑多、排糞量大,採葉、給桑、除沙(清除蠶糞)等作業繁重。為節約勞力,飼養方法已漸從使用蠶匾改為使用蠶臺,從喂飼片葉、芽葉改為喂飼連枝帶葉的條桑,稱條桑育;同時在桑的樹型養成和收穫方法也作了相應改進。條桑育桑葉不易凋萎,桑條架空通氣,並能縮小蠶座面積和減少給桑、除沙次數。

上蔟和採繭

上蔟俗稱上山。 5齡末期,蠶體內絲腺極度發達,胸部透明漸及腹部,這時排洩綠色軟糞,並停止食桑,仰起頭胸部左右擺動。出現這種熟蠶徵狀時即使其進入蔟具吐絲營繭,稱為上蔟(見彩圖)。蔟具有蜈蚣蔟、折蔟、迴轉蔟和方格蔟等多種(圖 1、圖 2),以迴轉蔟和方格蔟的上繭率較高。熟蠶上蔟可用手捉或用蔟具、條桑等引上;採用引上法時,春蠶及晚秋蠶以見40%左右的熟蠶為適期;夏蠶和早秋蠶以見20~30%的熟蠶為適期。為使蠶加速老熟和齊一,可在初見熟蠶時添食蛻皮激素。上蔟密度視蔟具種類而定。一般每平方米麵積蜈蚣蔟上450~500條,折蔟上400~450條,方格蔟和迴轉蔟以上孔格數的80~85%為適。上蔟過密,因營繭地位少,會增加雙宮繭、柴印繭等次下繭;同時溼度增高,繭絲解舒困難(見蠶繭)。蔟室光線宜稍暗而均勻,照度以20勒克斯左右為佳。蔟中保持溫度23~25℃,相對溼度60~70%,氣流速度50~100釐米/秒。熟蠶從上蔟到吐絲結束,排出的水分約相當於體重的一半,故蔟中應加強通風排溼,以保證繭絲解舒和品質良好。吐絲結束後約經 2~3日化蛹,初化蛹時蛹皮極嫩,須防受震破裂出血,汙染蠶繭。

上蔟後約經6~8日,蛹皮呈黃褐色時為採繭適期。採繭按上蔟先後,分批進行,採時分類輕放。鮮繭不宜堆積,以防蒸熱影響繭質。

以上從收蟻到採繭的蠶期經過,在中國長江流域,春蠶和晚秋蠶約5周,夏蠶和早秋蠶、中秋蠶約為3~4周。

20世紀50年代以來,養蠶技術不斷進步、革新。現在桑樹伐條、切桑以及採繭、剝繭衣等作業大多已用機具代替人工,裝置裝置也有很大改進,養蠶工效顯著提高。

參考文章

養蠶前如何制定養蠶計劃?經濟作物養蠶生產常用的物理消毒有哪幾種方法?經濟作物目前養蠶生產上的消毒防病工作存在哪些問題?經濟作物養蠶前要準備哪些蠶用物質?經濟作物夏秋養蠶要『五防』經濟作物養蠶的由來一般工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