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椒草

藥材名稱:巖青蘭

名稱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概況

異名:哈敦-畢日陽古(蒙名),那烏黃乃(藏名)。

基源:為脣形科青蘭屬植物毛建草的全草。

原植物:毛建草Dracocephalum rupestre Hance(D.altaiense auct.non Laxm.;D.grandiflorum auct.non Linn.;D.imberbe auct.non Bunge),又名毛尖(河北、山西),毛尖茶(山西)。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莖直,粗約10mm,生出多數莖。莖長15~42cm,疏被倒向的短柔毛,常帶紫色。莖出葉多數,柄長3~14cm,葉片三角狀卵形,先端鈍,基部常深心形或淺心形,長1.4~5.5cm,寬1.2~4.5cm,邊緣具圓鋸齒;莖中部葉柄長2~6cm,通常長過葉片;花序處之葉變小,具鞘狀短柄。輪傘花序密集,通常成頭狀,稀疏離而長達9cm,成穗狀,此時莖的節數常增加,腋多具花輪甚至個別的有分枝花序;花具短梗;苞片大者倒卵形,長達1.6cm,每側具4~6,小者倒披針形,長7~10mm,每側有2~3帶刺小齒。在萼長2~2.4cm,常帶紫色,被短柔毛及睫毛,上脣3裂,中齒寬為側齒的2倍,下脣2裂,齒狹披針形;花冠紫藍色,長3.8~4cm,最寬處5~10mm,外面被短毛,下脣中裂片無深色斑點及白色長柔毛。花絲疏被柔毛,頂端具尖的突起。花期7~9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5卷.第2分冊.379頁.圖版74)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650~2400m(青海達2650~3100m)的高山草原、草坡或疏林下陽處。分佈於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青海。

生藥

採集:7~8月採全草,洗淨,晒乾。

藥性

性味:甘、辛,涼。 ①《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辛,涼。” ②《內蒙古中草藥》:“甘、苦,平。”

歸經:《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入肺、胃、脾三經。”

功效:清熱消炎,涼血止血。

主治:外感風熱,頭痛寒熱,喉痛,咳嗽,黃疸型肝炎,吐血,衄血,痢疾。 ①《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解熱消炎。治風熱頭痛,喉痛咳嗽,外感夾食,胸脘脹滿。” ②《內蒙古中草藥》:“清熱燥溼,涼肝止血。治頭痛,黃疸,吐血,衄血,咽痛,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治外感夾食,寒熱頭痛,因胃熱而致的嘔吐腹瀉:巖青蘭、香薷、防風、茯苓、薔薇果各等份。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