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花菜

藥材名稱:綠絨蒿

名稱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概況

異名:吾巴拉(藏藥名)。

基源:為罌粟科綠絨蒿屬植物全緣綠絨蒿的全草。

原植物:全緣綠絨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Maxim.)Franch,又名全緣葉綠絨蒿(《西藏植物名錄》),黃芙蓉(雲南),阿柏色魯(青海藏語),吾白恩布(西藏藏語)。

形態:一年生草本,莖高25~90cm,粗0.5~1.5mm,被棕色長毛。基生葉多數,近叢生,葉片倒披針形或倒卵形,長達30cm,寬達4cm,頂端急尖或鈍,基部漸狹成長柄,具3~5條脈;莖上部葉無柄,披針形或倒披針形,最上部數脈近輪生。花通常1朵生頂端,其他3~4朵生莖上部葉腋;花瓣6~10,黃色,倒卵形,長達6cm;雄蕊多數,長約2cm,花葯長圓形,長約4mm,花絲狹條形;子房卵形,密生黃色糙毛,柱頭頭形。蒴果4~9裂瓣。(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5頁.圖1740)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3500~5000m的山坡草地、灌叢、草坡、草甸及多石礫地。分佈於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

生藥

採集:7~8月採收花。果實或全草(除去毛刺),洗淨,晒乾。

藥性

性味:甘、澀,寒。有小毒。 ①《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苦、酸、澀,性寒。” ②《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苦、澀,微寒。有小毒。”

歸經:《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入肝、腎、大腸經。”

功效:清熱利溼,鎮咳平喘。

主治:肺炎,肝炎,胃腸炎,白帶,痛經,溼熱水腫。 ①《新華本草綱要》:“用於肺炎,肝炎,溼熱黃疸,面板病,頭痛,白帶,痛經,腸胃炎,溼熱水腫,傷口久不癒合等。” ②《西藏常用中草藥》:“治咳嗽,肺炎,肝炎,溼熱水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治哮喘:綠絨蒿花、麻黃根、天仙子、葶藶子。水煎服。” ②《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治腸炎、久瀉:綠絨蒿花(或果)、火把果根、香蒿、火絨草。水煎服。” ③治膽絞痛:綠絨蒿花(或果)、莨蓉葉。水煎服。”

參考文章

綠絨蒿的形態特徵觀賞園藝五脈綠絨蒿的形態特徵觀賞園藝綠絨蒿的品種分類觀賞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