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水花

藥材名稱:三白草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塘邊藕(《嶺南採藥錄》)。

基源:為三白草科三白草屬植物三白草的全草。三白草屬全世界約3種,中國產1種。

原植物: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Lour.)Baill.(Spathium chinense Lour.;Saururus loureiri Decne.),又名過塘藕(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田三白(福建),白花照水蓮(江西、福建),九節藕(江西)

歷史:三白草始載於《別錄》。李時珍引《別錄》雲:“葉上有三白點,俗因以名。”《唐本草》載:“三白草高尺許,葉似水杏,亦似蕺。”《本草拾遺》載:“此草初生無白,入夏葉端半白如粉,農人俁之蒔田,三葉白則草便秀,故謂之三白。”《綱目》草部隰草類載:“三白草生田澤畔,……高二三尺,莖如蓼,葉如商陸及青葙,四月其顛三葉,面上三次變作白色,餘葉仍青不變……五月開花成穗,如蓼花狀,而色白微香,結細實,根長白虛軟,有節須,狀如泥菖蒲根。”按上述,古今所用三白草基本相同。

形態:溼生草本,高約1m餘。莖粗壯,有縱長粗稜和溝槽,下部伏地,常帶白色,上部直立,綠色。葉紙質,密生腺點,闊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0~20cm,寬5~10cm,兩面均無毛莖頂端的2 3葉片於花期常為白色,呈花瓣狀;葉脈5~7條,網狀脈明顯;葉柄長1~3cm,無毛,基部與托葉合生成鞘狀,略抱莖。花序白色,長12~20cm;總花梗長3~4.5cm,無毛,但花序軸密被短柔毛;苞片近匙形,上部圓,無毛或有疏緣毛,下部線形,被柔毛,且貼生於花梗上;雄蕊6枚,花葯長圓形,縱裂,花絲比花葯略長。果近球形,直徑約3mm,表面多疣狀凸起。花期4~6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20卷.第1分冊.7頁.圖版2)

生境與分佈:生於低溼溝邊、塘邊或溪旁。分佈於河北、山東、河南和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日本、菲律賓至越南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7~9月採收地上部分,晒乾。藥材主產江蘇、浙江、湖南、廣東等地。

鑑別

性狀:根莖圓柱形,稍彎曲,有分枝,節處膨大,常有鬚根,節間長1.5~2cm,直徑5~8mm;表面灰褐色,粗糙,有縱皺紋;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粉性。莖圓柱形,表面淡棕色,有縱溝4條,一條較寬大,直徑2~5mm,節間長3~6cm;斷面黃色,纖維性,中空。單葉互生,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上面棕綠色,下面灰綠色,長4~15cm,寬2~10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基出脈5條;葉柄較長,有縱皺紋,基部常抱莖。總狀花序於枝頂與葉對生,花小,棕褐色。蒴果近球形。氣微,味淡。

顯微 根莖(直徑6mm)橫切面:表皮細胞類方形,有的含黃色內含物。皮層約佔半徑的1/3,薄壁細胞類圓形,作圈鏈狀排列,有油細胞和分泌管散在,分泌管散在,分泌管細長,一般長200~400μm,寬約20μm,內含淡棕色物質;內皮層明顯。外韌維管束20~30個,排列成環。髓部薄壁細胞亦成圈鏈狀排列,胞間隙大。 葉表面觀:下表皮略呈多角形,角質層紋理明顯,表皮細胞間有油細胞均勻散在,圓形,直徑32~44μm,內含黃色油滴;氣孔多,為不定式;有多細胞腺毛,由2~3細胞組成,長40~70μm,內部直徑12~16μm。上表皮無氣孔。橫切面可見表皮細胞下有一列方形或切向延長的棕色細胞。 莖橫切面與根莖略相似,不同點是:表皮細胞下有1~2列厚角細胞;中柱鞘纖維3~4列排列成環(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158頁.圖150~154)。 粉末:淡黃棕色,氣微。 ①棕紅色塊狀物多存在於木質部薄壁組織中,呈類圓形、長圓形或長條形,棕紅色,充滿整個胞腔內或靠近一邊、縱面觀呈條形。 ②網紋、梯紋或螺紋,導管直徑20~50μrn網紋導管的紋孔較大。 ③澱粉粒橢圓形,直徑3~7μm,長約13μm。(圖見《中藥粉末顯微鑑別手冊》.第1卷.17頁B)

理化:①取樣品粉末適量,用水蒸氣蒸餾提取揮發油,乙醚稀釋後點於矽膠G-0.5%CMC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9∶1)為展開劑,展距11cm,1)以肉豆蔻醚為對照、噴以10%磷鉬酸乙醇液,於110℃烤10分鐘,斑點均顯藍色;或2)以甲基正壬酮為對照、用2,4-二硝基苯肼顯色,與甲基正壬酮相對應的斑點顯黃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375-1)。 ②取樣品粉末1g,加甲醇10ml,水浴加熱3分鐘,濾過,濃縮至1ml,點於矽膠G板上,以乙醚-甲酸-水(4.5·1∶1.5)為展開劑,以金絲桃甙為對照,展開後,噴以5%三氯化鋁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燈下檢視,黃酮類化合物顯黃綠色熒光(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375-2)。 ③取樣品粉末1g,加甲醇10ml,水浴加熱3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1ml,點於矽膠G板上,以乙醚-甲酸-水(4.5:1∶1.5)為展開劑,以金絲桃甙為對照展開後,用5%三氯化鋁乙醇液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375-3A)。 ④取樣品粉末1g,加乙醚10ml浸泡4小時,濃縮至0.2ml,點於矽膠G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91)為展開劑,以甲基正壬酮為對照,展開後,噴以2.4-二硝基苯肼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375-3B)

加工炮製:將原藥材揀去雜質,搶水洗淨,切段,乾燥。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莖葉含揮發油,油中主成分為甲基正壬酮(Methyl-n-nonylkerone)[1],葉中含槲皮素、金絲桃甙(Hyperin)、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蘆丁、萹蓄甙(Avicularin)[2]。

參考文獻

[1]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72:376 。


[2] 醫學中央雜誌(日) 1963;188:711 。


[3] 藥學學報 1986;21(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