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眼珠

藥材名稱:短毛獨活

名稱出處:《中國植物誌》

概況

異名:大葉芹(遼寧),老山芹、大活(山東),毛羌、臭獨活(陝西),獨活(安徽),水獨活(浙江),小法羅海(四川)。

基源:為傘形科獨活屬植物短毛獨活的根。

原植物:短毛獨活Heracleum moellendorffii Hance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2m。根圓錐形,粗大,多分枝,灰棕色。莖直立,有稜槽,上部分枝開展。葉有柄,葉柄長10~30cm;葉片輪廓為寬卵形,薄膜質,3出式分裂,裂片廣卵形至圓形、心形以至不規則的3~5裂,長10~20cm,寬7~18cm,邊緣具不整齊鋸齒,先端急尖,基部截形;小葉柄長3~8cm;莖上部葉有柄,柄極短或近無柄,僅有卵形或較寬的橢圓形葉鞘。復傘形花序頂生和側生,花序梗長4~15cm;總苞片少數,線狀披針形;傘輻12~30,極不等長;小總苞片5~10,披針形;花柄細長,長4~20mm;萼齒不顯著,花瓣白色,二型;花柱基短圓形,花柱叉開。雙懸果的分生果圓狀倒卵形或近圓形,頂端凹陷,背部扁平,直徑約8mm,有稀疏的柔毛或近於光滑,背部稜線狀突起,側稜寬翅狀,每稜槽內油管1,合生面油管2,棒形,其長度為分生果的一半或略過之。胚乳腹面平直。花期7月,果期8~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55卷.第3分冊.194頁.圖版85 1~6)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地陰坡溝谷、林緣或草甸子。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雲南等地。

化學性質

從根中分離得3種呋喃香豆素:異茴芹素(Isopimpinellin)、茴芹素(Pimpinellin)及香柑內酯(Bergapten)[1]。尚含氧前胡素(Oxypeucedanin)[2]。

附 短毛獨活變種走馬芹(H moellendorffii var.pancivitatum)的根除含槲皮素、山柰酚、芸香甙外,又分得8種化合物:異香柑內酯、茴芹素、甲氧基歐芹素(Osthol)、香柑內酯、異茴芹素、牛防風素(Sphondin)、4′-羥基哥倫狹縫芹亭(4′-Hydroxycolumbianetin)、走馬芹內酯(Moellendorffin),後兩種為新化合物,前6種化合物在葉和種子中亦存在[3]。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362。


[2] 藥學學報 1990;25(2):131。


[3] 藥學學報 1986;21(8):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