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

[拼音]:eni

[英文]:hiccup

膈間氣逆上衝胸喉,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止的一種病證。古稱為噦,俗稱打嗝。可單獨出現,也可為其他疾病的兼證。有呈持續性發作,也有偶然性發作。呃逆主要由於寒邪蘊結、胃火內盛、氣鬱痰阻及氣血虧虛等引起胃氣上逆而致。

宋代以前多稱呃逆為噦,直至金元時期才稱為呃逆,“古謂之噦,近為之呃”(《丹溪心法》)。明代《症因脈治》將本證分為外感呃逆與內傷呃逆兩類。《景嶽全書》則將呃逆分為三類,“一曰寒呃,二曰熱呃,三曰虛脫之呃”。

病因病機

呃逆的病因主要為飲食不節,過食生冷之物或寒涼藥物,致使寒氣蘊結於胃,胃氣失於和降而上逆;或情志不和,抑鬱惱怒,肝鬱氣滯,橫逆犯胃,以致胃失和降;或因氣鬱化火,灼津成痰,胃氣挾痰上逆而成;或因重病久病之後,或因病而誤用吐下之劑損傷胃津,胃失於濡養,以致胃氣上逆;或年老體弱、久病重病之後,脾胃陽虛,以致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胃氣上逆而成。

呃逆皆由胃氣上逆而致,但有虛實寒熱的不同。此外,肺氣失於宣通,在發病過程中也起一定作用,因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循胃口,上膈屬肺,肺胃之氣同主於降,相互影響,膈居肺胃之間,當各種病因乘襲肺胃,可致膈間氣機不暢,胃氣一旦上逆,衝擊喉間,引起呃逆的發生。

辨證

呃逆的辨證,臨床上主要辨別虛實寒熱。呃逆初起,呃聲響亮有力,連續發作,脈多弦滑,多為實證;呃逆時斷時續,呃聲低長,氣虛無力,多屬虛證;呃聲沉緩,伴有畏寒、便溏等症,多屬寒證;呃聲響亮而短,面紅,肢體發熱,煩渴便祕,多屬熱證。治療當以和胃降氣止呃為主。

實證

主要為寒氣蘊蓄,燥熱內盛,氣鬱痰阻。常見證型有:

(1)胃中寒冷。呃聲有力,遇寒愈甚,得熱則減,舌苔白,脈遲緩。治宜祛寒止呃,常以丁香散加減。

(2)胃火上逆。呃聲洪亮,口臭煩渴,喜冷飲,小便短少而黃,大便祕結,舌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降逆止呃,常以竹葉石膏湯加減。

(3)氣機鬱滯。呃逆連聲,常因情志不暢而誘發或加重,伴有胸悶脅脹,腸鳴矢氣(肛門排氣),舌苔薄白,脈弦。治宜順氣降逆,常以五磨飲子加減。如同時伴有頭昏目眩,時有噁心、胸悶,食慾減退,舌苔膩,為氣逆痰阻。治宜順氣降逆、化痰和胃,常以旋覆代赭湯加減。

虛證

多為脾胃陽虛,或胃陰不足。

(1)脾胃陽虛。呃聲低弱無力,氣短,面色蒼白,手足不溫,食少睏倦,舌淡苔白,脈沉細。治宜溫補脾胃、和胃降逆,常以理中湯合丁香柿蒂散加減。

(2)胃陰不足。呃聲斷續出現,口乾舌燥,煩躁不安,舌質紅而幹或有裂紋,脈細數。治宜生津養胃止呃,常用益胃湯加柿蒂、枇杷葉等降逆止呃之品。

治療呃逆的常用鍼灸處方為內關、公孫,食積可加中脘,腹滿可加腹結,呃逆頻頻可加膈俞,若屬頑固性呃逆,加章門,若胃氣衰敗,加食竇或大包,若因肝氣橫逆,則加期門、行間。

此證輕者僅偶然發作,多由飲酒、飲水或大笑等致使胃氣一時不順,常可自行消失,預後良好。重者往往持續發作,應分別寒熱虛實予以不同治療。如在其他急、慢性疾病過程中出現,又常為病勢危重的一種表現,往往是胃氣敗絕之危證,預後多不良。這時除治療呃逆外,更為重要的是治療原發病,只有標本同治,才能使病情轉危為安。

參考文章

腦血管病人發生呃逆怎麼辦神經與精神科蒙西醫聯合治療頑固性呃逆40例臨床體會中醫胃癌呃逆患者常用食療方法有哪些?腫瘤科鬆身調息止呃逆保健養生呃逆中醫呃逆不止如何是好保健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