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雲紗的文化審美特徵論文

香雲紗的文化審美特徵論文

  香雲紗採用獨具智慧的加工方式,運用天然植物染料,以河涌中的河泥作媒染劑,並以河水清洗織物;加工的物件是天然纖維織物;加工場地是自然生態的河灘、草地;加工能源是陽光,而且生產過程無汙染排放,香雲紗工藝堪稱人與自然和諧的典範。因此香雲紗被稱為綠色環保產品,生態紡織品也毫不為過,在服飾上的運用,彰顯其生態自然的傳統服飾文化特色。此外,香雲紗屬於絲綢“紗類”織物,其名稱中後詞“紗”表織物大類,前詞表工藝特徵,“香雲”諧音“響雲”,“響雲”意指以此面料製成服飾穿著行動時沙沙作響,以織物的意韻神態為名;再者“香雲”是美譽,寄託美好之意,從中國傳統審美角度命名,中國人一貫以吉祥、溢美之詞,表達對美好事物的欣賞之意。香雲紗從名稱上亦傳達出民族傳統文化審美意蘊。

  香雲紗地域文化價值內涵

  香雲紗作為地域性服飾產品,根植於民族文化土壤,眾多獨特之處構成了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價值,是為地域文化的表徵。香雲紗(莨綢)作為廣東地區特有的天然絲綢產品,英文譯名為“gambieredCantongauze”,英文名稱中“gambiered”為“被開創”之意;“Canton”為“廣東”之意;“gauze”為“薄紗”之意,香雲紗英文原意有“始創於廣東地區的薄紗”之意,由此顯示香雲紗地域性特徵非常明顯。香雲紗加工的地域性特徵:首先,香雲紗加工以桑蠶絲織物為坯綢,而廣東絲綢歷史悠久,早在漢唐時期,就有“採桑飼蠶”、“桑蠶織績”的活動和關於絲織物“廣東錦”的記載。廣東是我國蠶桑的主要產區之一,素有“粵緞之質密而勻”、“廣紗甲天下”的說法[3],特別是香雲紗產地佛山地區自古絲綢紡織業較為發達。再者,香雲紗加工關鍵環節,染色“上莨”所用薯莨為嶺南地區特有的野生植物,自古就因優異的效能而被用於染色整理織物和皮革。廣東佛山地區河涌密佈,香雲紗二次上染“過烏”所用河泥必是該地區河涌中無汙染的河泥。由於傳統香雲紗加工環境的自然生態性要求,香雲紗只出產於嶺南地區廣東佛山的順德、南海這一特定區域,該地區位於北迴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氣候,終年溫暖溼潤。香雲紗“上莨”之後曬莨工藝需要足夠的日曬強度和相當大的溼度條件,這兩項恰是產地的氣候特點,傳統香雲紗依賴地域環境加工生產的獨特性,即構成了香雲紗加工的地域特色文化內涵。香雲紗的形成是基於廣東地區溼熱氣候對服飾的特殊需求。經過薯莨塗層處理的香雲紗面料,除了具有桑蠶絲織物輕滑、吸溼透氣的特性,更有觸感清涼,挺爽不貼身,穿著時“流汗不黏身”,涼爽宜人之感;而且由於薯莨膠質物質作用,面料抗皺性增強,易洗、快乾,便於保養,適合廣東地區的炎熱潮溼的氣候環境穿用,深受當地人喜愛,並且影響至氣候環境與之相似的華南及南洋一帶。同時,由於薯莨本身就是一種中藥,有防黴、除菌、除臭等保健功效,面料浸染薯莨之後,服飾在使用過程中,有效藥用成分緩慢釋放,對高溫高溼的氣候環境尤為有效。

  香雲紗絲綢文化審美價值體現

  香雲紗是運用植物染料、手工染色工藝加工的傳統桑蠶絲織物,是博大精深的中國絲綢中的一個特色品種型別,具有中國古老絲綢文化的典型表徵意義。絲綢織物歷史源遠流長,早期的織物名稱多為單音詞,後來就在此詞的前面加上許多修飾性的詞,在明清時期形成了較完整的命名規則,這一模式直到今天仍適用。“香雲紗”、“莨紗”名稱中後詞“紗”是絲綢大類名稱。紗類織物一般是指絲線細、密度小具有輕薄感的絲織物。古時亦可寫作“沙”,《禮記》說“周王后,夫人服以白紗豰為裡,謂之素沙”[2],乃是取其孔稀疏能漏沙之意。紗常有低密度平紋,重平組織交梭紗,以及絞經組織形成的小提花的紗織物。香雲紗、莨紗命名為“紗”,是因最初加工這類產品,是用有透空的桑蠶絲小提花絞紗織物作坯綢,故而得名。但目前加工香雲紗的坯綢早已不限於這類紗織物了,已擴充套件到電力紡、雙縐、素縐緞、提花緞等等各種型別絲綢面料,因而習慣上將除絞紗織物為坯綢加工的香雲紗統稱為“莨綢”。“莨綢”後詞單音詞“綢”,亦為絲綢大類名稱,“綢”在《說文》中解釋為“大絲繒也”,“繒”在古時用作絲織物總稱,而現代常用“綢”作絲織物的總稱。“綢”普遍認為是質地較為細密,但不過於輕薄的絲織物。在近期制定的莨紗國家標準中,確定“莨綢”為香雲紗的正式學名[5]。香雲紗的命名蘊含著中國傳統絲綢文化,體現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和文化審美觀。香雲紗質地精良、風格獨特,屬於絲綢產品中的高檔品種,自然傳達出絲綢高品質的、珍貴的材質感,表達了中國絲綢文化的積澱。歷史上,絲綢曾作為中國的名片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香雲紗因產地臨海的特殊地理位置,早自明代起,經“海上絲綢之路”大規模出口海外,香雲紗表徵的中國絲綢文化遠播海外。中國絲綢,有著新奇、精緻、柔和、纖巧和優雅的審美意蘊,如今,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以絲綢為代表的服飾產品在世界消費潮流中仍備受青睞,散發出其固有的獨特魅力。以香雲紗為代表的中國古典絲綢在現代的時裝流行中活躍起來,充分展示著中國服飾文化的風采。

  香雲紗服飾文化審美價值體現

  天然材料純手工製作的香雲紗,具有獨特質感,面料特徵成為香雲紗服飾審美形式的重要因素,使以其製作的服飾韻味深長,彰顯獨特神秘的服飾審美價值;香雲紗服飾亦成為香雲紗服飾文化審美價值的重要載體,香雲紗透過服飾傳達出一種文化的氣息。

  1香雲紗服飾材質美

  香雲紗以桑蠶絲織物為坯綢,因而具有絲綢的內在材質美感,更為突出的特徵是與普通絲綢迥異的外在質感效果,主要緣於香雲紗加工工藝中的曬莨和過烏形成的塗層物質作用;加之織物經薯莨汁液的反覆多次浸泡,結構變得相當緊密,進一步獲得增重的效果[6],從而增強了面料的強度和耐磨性,使柔軟的桑蠶絲坯綢變得硬挺,形成香雲紗特有的挺爽質感。再者,香雲紗服飾在使用過程中,由於面料會不斷經受摩擦、擠壓作用,塗層物質隨之逐漸剝落,面料表面會漸漸形成一種類似於蠟染的龜裂的“冰紋”肌理,呈現出自然、神秘的風格特徵。此外,隨穿用時間延長,洗滌次數增加,塗層逐漸潤漲,不斷髮生變化,手感越來越柔軟,顏色更加柔和,紋理更加細膩,香雲紗正有所謂“越穿越美”之說。隨著穿用過程的面料變化,香雲紗服飾穿著體現了一種自然獨特的審美韻味。

  2香雲紗色彩的服飾審美意蘊

  香雲紗面料雙面異色,正面色深,烏黑亮澤,色彩凝重沉靜,表達出含蓄與優雅的意蘊;背面色淺,為棕黃或棕紅色,自然樸實,傳達出質樸、古雅的氣息。其正反面色澤深淺對比,視覺衝擊感強;同時棕與黑穩重和諧,蘊含高雅,透露出幽然深遠的審美意味。香雲紗的基色是背面的棕黃或棕紅色,經薯莨反覆多次上染,由表及裡,棕色逐漸加深;而正面是經河泥塗覆與薯莨單寧反應生成的黑色塗層物質。面料正面的黑色並非純粹的.黑,其實是如水墨畫般的墨色;又因黑色塗層較薄,在正面暗沉的黑中隱隱顯出背面的棕黃或棕紅色,使色彩更具靈動之感,蘊含豐富的層次和變化。同時,在膠質的塗層物質作用下,使面料表面略帶皮質感,顯出金屬般的光澤[6],凸顯神秘感,透出時尚氣息,使香雲紗在服飾上的應用彰顯另類、個性、與眾不同的獨特的審美韻味。

  3香雲紗服飾文化表徵

  現今中國在與世界文化交流碰撞之下,形成文化多元化的時代,現代人服飾審美素養不斷提高,服飾文化欣賞能力不斷提升。再者,中國經濟經幾十年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對高階服飾產品需求旺盛。因此作為高檔絲綢產品的香雲紗在現代服飾市場,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地域性民族服飾產品的新奇感,民族的記憶,歷史的回味,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香雲紗服飾以深厚的文化內涵,以獨特的服飾藝術審美價值體現了現代人較高層次的服飾審美心理需求。同時,香雲紗作為傳統絲綢面料,具有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意義,隱含著凝厚含蓄的大氣和深藏不露的典雅,主要表現為含蓄,即一種內蘊豐富,不張揚的美,透過服飾產品傳達出中國人內斂、含蓄的服飾文化審美價值觀。

  香雲紗服飾文化傳承保護的現實意義

  香雲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蘊含獨特文化藝術審美價值,但在現代追求高效率的工業化時代,手工香雲紗生產仍沿用地方獨創傳統手工藝加工,這種生產方式的生存環境是非常脆弱的,作為文化傳承和保護更是刻不容緩,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時尚的流行有著週期性的規律,市場追逐的時尚熱點是此起彼伏的,香雲紗服飾在時裝市場上的熱度也會逐漸減退,但作為傳統服飾文化傳承的意義卻是恆久遠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之所在,是中華民族的遺傳基因,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對於香雲紗的認識,要突破限於服飾商業產品的價值認識,還應有更深層次的對其文化價值的發掘和認識。喧囂的商業市場終究會歸於平靜,針對某一具體服飾流行的一時性、短暫性而言,服飾文化流傳才具有生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