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原文及翻譯解析

馬說原文及翻譯解析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憤懣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馬說原文及翻譯解析,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原文:世有伯樂,然後有。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有伯樂,這以後才有。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裡受到埋沒,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裡,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根據千里馬日行千里的特點來餵養它。這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飽,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不可能,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方法,餵養它不能竭盡它的才能,馬鳴叫但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起馬鞭面對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能識別千里馬吧!

  這篇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食馬者:食——飼,喂

  才美不外見:見——現,表現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無馬邪:邪——耶,表疑問,相當於“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