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遺傳物質評課稿

DNA是主要遺傳物質評課稿

  今天,楊老師執教的《DNA是主要遺傳物質》校內公開課,課講得很好,學生收益頗豐,是一節成功的先行課、公開課。

  總體上有這個幾個感悟:

  1、小組合作學習

  因為最近正在教研室楊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小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因此在聽課時也重點關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有關問題。感覺有以下幾個優點。

  1)小組合作學習的流程是合理的,即先進行結合課本和導學案進行自學,發現自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然後進行交流——交流也不一定是場面上轟轟烈烈的小組整體合作,而是運動同桌相互學習、小組學習、組長講解等多種方式,做到因材(教學內容和學生狀況)施教;然後學生隨機的進行展示和質疑,我認為隨機和質疑的環節是尤為重要的,隨機體現了課堂的開放性和民主性,說明了平日教學的小組合作力度,質疑強調了課堂生成的過程。

  2)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回答展示和教師的點撥是亮點所在。教師不僅僅參與到了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而且在學生彙總問題、展示結果的時候,教師也給予了有效的引導,參與其中的點評和提升當中。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在分析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的時候,談到了用32P標記的一組在上清液中也存在著少許的放射性,一位同學提出了保溫時間太短,噬菌體的DNA沒有來得及侵入其中的原因,提出了保溫時間過長,子代噬菌體從大腸桿菌中釋放出來;另外一位同學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如果噬菌體被釋放出來,那麼放射性應該主要分佈在上清液中。針對這個問題,兩位同學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教師的處理很是靈活,有點坐山觀虎鬥,坐守漁翁之利的想法。這是非常巧妙的,我想教師在此時可以更進一步的激發“矛盾”,讓三國或者多國鼎立,轉嫁矛盾,借刀殺人,這樣,可能更能激發學生的鬥志,做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2、教師的.評價

  鑑於楊老師的溫柔性格,教師評價過程中注重了對學生的鼓勵,在課堂上先後出現了五六次的“非常好”的字眼,我想在學生聽到這樣的評價後,內心即便不是很激動,也應該是很舒坦的,這樣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從這節課的表現來看,楊老師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這一點也做的非常好。對於學生出現的小錯誤,楊老師的批評也是溫柔的——例如在讓學生回答格里菲斯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德爾實驗結論時,學生照本宣科,楊老師來了一句“照著課本念得,啊”,拖著稍長的調,預期中帶著詢問(雖然已經知道是照著書念得)和一點點的質疑與批評,我想這樣的簡短評價比“不準照著書念”的祈使命令要好得多,更容易接受和改善。

  3、德育教育

  這一部分涉及的科學史是比較多的,也是生物科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所以貫穿科學史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學生說出的思路與艾弗裡的思路是一致的時候,楊老師非常肯定,“你們的想法跟艾弗裡的想法是一樣的,你們離諾貝爾獎也不遠了!”給了學生充分的鼓勵和評價。(我認為,為了提高課堂的興趣性,可以借鑑趙本上小品中的一句話——“艾弗裡也是這麼想地”)。

  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還體現在處理事情的態度上,艾弗裡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赫爾希與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都採用了單一變數的思路,但是艾弗裡的實驗更靠前,取得了先機,因此獲得了科學大獎。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也應該如此,該出手時就出手,有了目標就一定要堅持不懈,努力進步。當然我們也應該肯定後者的質疑精神,他進一步更科學的明確了DNA才是真正的遺傳物質。

  4、學科結合之濫竽充數

  採用了濫竽充數的故事引出了艾弗裡的實驗,強調了單一變數的實驗思路,親切、自然、給學生的印象深刻。

  5、教學內容的處理詳略得當

  本節課的內容難點在於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楊老師採用了較長的時間、小組合作學習、教師點撥提升的教學方法和影片演示、總結步驟等等教學方式來加深學生印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非常紮實的。

  幾個小小的建議:

  1、本部分內容的圖示內容比較多,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識圖、析圖的學習,進一步強化學生圖文轉化能力的培養。

  2、課堂容量很大,先後用了45分鐘的時間,注意授課時間的把握,在普通班的教學中,可以將內容適當分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