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目標研究的文獻綜述

會計目標研究的文獻綜述

【摘要】20世紀60年代以來,作為一個資訊系統的觀點被人們廣泛接受,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從會計假設轉變為會計目標,本文就國外和國內對會計目標的相關進行簡單的回顧。
  
  一、國外會計目標相關文獻的回顧
  
  (一)財務報告目標概念的提出
  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中,財務報告目標起到了邏輯起點的作用。理論界對於財務報告目標的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
  Deuine(1960)認為,在構造一種服務職能的理論體系中,第一個程式是建立職能的目的和目標。隨著時間的推移,目的或目標是會改變的,但在任何時期,目的或目標都必須規定明白或有可能明白地予以規定。
  在對財務報告目標有了足夠的重視之後,理論界對“財務報告的目標到底應該是什麼”展開了廣泛的討論,代表性觀點主要有受託責任學派、決策有用學派、折中學派。

  
  (二)受託責任學派
  受託責任學派的思想早在會計產生之初就已經存在,但作為一種學派則形成於公司制盛行之時,它的與產權理論和公司制的發展休慼相關。按照產權理論,資源所有者將其資源委託給受託者,同時賦予受託者以資源的保管權和運用權,受託者接受委託者的委託,有權對資源獨立自主地進行經營。透過有關組織規則和制度等約束機制明確規定委託者和受託者的權力、責任和利益,這樣,在委託者和受託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委託——受託責任關係。而在公司制下,資源的委託——受託責任關係十分明顯,客觀上要求會計系統反映受託經管責任,從而形成了以受託經管責任為目標取向的受託責任學派。
  Chen(1975)研究了受託責任的本質、發展及在財務報告中的作用,得出了以下結論:1.受託責任的概念起源於財產權利——所有權和使用權,使用權是在所有權的基礎上產生的,當所有者將使用權交付給代理人的時候,代理人便負有受託代理責任。2.在明確了受託責任的起源後,Chen進一步研究了兩種不同的受託責任,即社會財富最大化和股東財富最大化。3.在中世紀時期,受託責任帶有濃厚的封建莊園色彩,受託責任的概念包括了上述兩種形式。4.受託責任的概念隨著主流社會理念的變化而變化。在商業社會中有兩種主流的社會理念:古典型和管理型,分別代表小型企業和大型企業。相應的,受託責任也有古典和管理兩種形式。5.對於古典型受託責任來說,管理者的主要責任是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對於管理型受託責任來說,管理者的主要責任是追求社會財富最大化,其中包括了股東財富最大化。6.財務報告是管理者基於其受託責任的基礎上出具的,因此,從管理者的角度出發,他們認為財務報告應有利於投資者評價管理者的業績。7.管理者的業績應該從公司利益和社會利益兩方面進行評價,而社會利益方面長久以來受到財務方面的忽視,因此,有必要對管理者在增加社會財富方面的表現進行評價。
  Gjesdal(1981)研究了在會計目標的確定上受託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的異同。Gjesdal首先對會計目標的相關文獻進行了回顧,提出了研究目的,即系統地研究受託責任觀下對資訊的需求、受託責任與決策有用的關係,然後,作者建立了一個通用的代理模型來分析這個問題。分析的主要結論有:1.在各個分散的組織中普遍存在對基於受託責任編制的財務報告的需求,需求產生的原因是他們認為這樣的報告對預測未來有用。這樣,受託責任與決策有用就處於同一個概念框架之下。2.受託責任與決策有用的標準並不一樣,因此,將兩者區分為兩種會計目標是有必要的。3.分析結果支援Ijiri的說法,即基於受託責任下提供的會計資訊是有用的。
  總的來說,受託責任學派的主要觀點有:1.會計目標是以恰當的方法有效反映資源受託者的受託經管責任及其履行情況。2.強調會計人員的中立性,會計人員以客觀的立場反映受託責任及其履行情況,其行為不受委託者和受託者的'影響,只接受會計準則的指導。3.強調編制財務報表所依據的會計準則和會計系統整體的有效性。
  
  (三)決策有用學派
  決策有用學派是在證券市場日益擴大化和規範化的歷史經濟背景下形成的。在完全的市場條件下,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關的財務資訊,而資訊的提供又必須藉助於會計系統,因此,會計系統必須以提供資訊服務於決策為目標取向。
  美國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一號(FASB,1978)貫徹的是決策有用的思想。公告指出,在一個經濟社會里,編制財務報告的職責是提供企業決策和經濟決策有用的資訊,而不是去確定這些決策應當是什麼。編制財務報告的職責,要求它提供公正的、不偏不倚的資訊。公告將財務報告的目標具體確定為以下三個主要方面:
  1.財務報告對現在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和其它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資、信貸及類似決策提供有用資訊;2.財務報告應提供有助於其使用者評估來自銷售、償付、到期證券或借款等現金流入的金額、時間分佈和不確定性的資訊,即估量現金流量前景的資訊;3.財務報告應提供關於企業的經濟資源,對資源的要求權以及使資源和要求權發生變動的資訊,諸如有助於估量企業獲得現金流量順差能力的資訊。

  (四)折中學派
  在受託責任學派與決策有用學派的比較中,有的學者力圖在二者之間找到某種平衡,筆者將其視為折中學派。
  Anthony(1983)認為在現時世界複雜的環境中,決策有用觀不(下轉第14頁)(上接第12頁)是一個合適的目標的標準。提供對各種投資者有用的會計資訊不一定會導致財富的增加。會計資訊的披露應該在使用者的需求與管理層的控制需求兩方面作出權衡,以達到財富增加的目的。
  
  (五)對公告效用的研究
  美國概念公告第一號的頒佈對財務報告目標的確定起到了政策上的指導作用。對於公告的效應,學者們也做了專門的研究。
  Dopuch(1980)先對FASB1978年頒佈的第一號概念公告的內容作了一個回顧,包括財務報表和財務報告、目標與環境的關係、所提供資訊的特徵與侷限性、潛在投資者關心的問題、外部財務報告的一般作用。繼而挑選了三個有爭議的會計問題進行分析,以檢驗財務報告目標在處理具體會計事項中的作用。這三個會計問題是:遞延貸項、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勘探成本的計量、資產和負債現值的披露。檢驗結果表明關於財務報告目標的公告並沒有使這些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
  
  二、我國學者對會計目標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會計理論界對於會計目標的討論也涉及受託責任與決策有用兩個方面。但從最近的看來,學者們傾向於結合的環境,將受託經管責任作為我國的會計目標。
  葛家、劉峰(2003)對我國目前經濟環境進行分析後認為,當前我國財務會計的主要目標,應定位在向委託人報告受託責任的履行情況上,即向資源委託人報告所委託資源的保管與經營情況。將受託責任履行情況的報告作為財務報告目標只是一個總體目標。具體到受託責任的評價上,委託人對管理當局經營業績將是最關注的。因此,提供有關經營業績的計量及其結果的資訊將構成這一目標下的主要內容。此外,企業經濟資源的保管情況也是委託人所關注的,所以,關於企業經濟資源的狀況及其變動資訊,也是反映受託責任履行情況的重要資訊。
  《會計目標》課題組(2005)從經濟管理體制、企業資金來源、證券市場三個方面對我國會計資訊使用者的特徵進行研究,從而對我國會計目標進行定位。表述為三個層次:一是會計應該提供有助於各類會計需求者進行各種決策時所需要的會計資訊,包括管理型投資人、職業投資人、企業經營者、貸款人、政府、公眾等;二是根據我國的會計環境,目前企業應主要為管理型投資人提供真實可靠的財務會計資訊,從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來看,為管理型投資人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資訊基本上可以滿足我國各類資訊使用者對會計資訊的需求;三是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在制度允許的範圍內,企業可以適當提供對職業投資者投資決策有用的會計資訊。
  梁爽(2005)在剖析了、經濟、文化、、等幾大環境因素對會計目標的具體影響後指出,會計環境對會計目標的影響是分層次、分程度的。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主要影響會計目標的存在,經濟因素主要影響會計目標的定位。根據我國環境因素的影響,國家、銀行和管理型投資人佔所有法人企業投資者總數的絕大部分比例,證券市場的職業投資者比例較小,我國處於顯性狀態的投資人環境是管理型投資人,因而,應將會計目標主要定位在“提供經管責任資訊”上。
  周守華、肖正再(2005)透過對會計資訊系統中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在涉及會計事項的各類交易中利益衝突與“納什均衡”轉換機理的分析,邏輯推匯出“納什均衡”狀態下的會計資訊質和量的規定性和財務會計目標。主要結論:一是會計目標就基本層次上來說,就是使會計資訊系統趨向權益最優納什均衡狀態執行,但能否趨向最優納什均衡或帕累託均衡狀態,還取決於會計資訊系統所處的外部環境即外生變數能否使交易各方之間的博弈均衡實現最優納什均衡或帕累託均衡;二是不同的外生變數即外部環境條件下,將有不同的納什均衡結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