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規律》數學教案及反思

《找規律》數學教案及反思

  悅來中心小學四年級教研組

  片段1

  創設情境,感知“間隔排列”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玩遊戲嗎?

  生:喜歡。

  師:那好,下面我們就先來玩個遊戲,遊戲的名字叫——“猜猜看”

  師(點選課件:一面黃旗,一面紅旗……有規律的排列,最後一面是要學生猜的):猜一猜,最後一面是什麼顏色的?

  生:是黃色的。

  師:哇,你們都是這樣想的嗎?(點選課件,出現結果。)猜得真準,誰來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呢?

  生1:我看老師是一面黃色、一面紅色擺的。

  生2:我透過觀察發現小旗是按照黃色、紅色這樣的順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紅色的下一個就應該是紅色的了。

  師(點選課件:一隻蘋果,一串葡萄,有規律的排列,中間有一個是要學生猜的):你再來猜一猜,中間的那個應該是什麼?

  師:小朋友們觀察真仔細。像這樣的排列,我們叫間隔排列。(板書:間隔排列)

  反思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系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課的開始就設計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同時也促進學生主動構建有關數學知識(間隔排列),為學生下面在觀察課本中的主題圖找到這種間隔排列,以及發現間隔排列的事物在個數上的規律奠定基礎。

  但是,現在想來,也許用一個就可以了吧?畢竟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了,對這樣的間隔排列還是很瞭解的。

  片段2

  情景引入,探索規律

  師(多媒體呈現主題圖):小朋友,在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麼?

  生:兔子、蘑菇、大樹、……

  (在試上的時候我是沒有安排這一個環節的,因為我覺得這樣會打亂學生的思維,剛剛已經認識了“間隔排列”,如果直接問學生,“在這幅圖上你有沒有發現和剛才我們看到的這種‘間隔排列’呢?”可能效果會好一點,學生的思維會連貫一些。但是有一個問題出現了:學生對圖上的事物的稱呼是五花八門。這又給下面的教學帶來了麻煩,所以,為了統一名稱,我在正式上課是又加了這個環節。)

  師:在這幅圖中你有沒有發現和我們剛才看到的這種“間隔排列”呢?(給學生充分觀察的時間)

  師:把你的發現和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

  師: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兔子和蘑菇是間隔排列的。(師隨即板書:兔子蘑菇)

  師:你能不能數一數,兔子有幾隻,蘑菇有幾個?(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在兔子、蘑菇的後面板書:87)

  師:排在第一的是誰?最後是誰?那蘑菇是排在什麼地方的呢?(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兔子的上面寫了“中間物體”,在蘑菇的上面寫了“兩端物體”。)

  師:你還發現了什麼?

  (這時,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有的學生受匯入中游戲的影響,對兔子耳朵的顏色較起了真。還有的學生對兔子的耳朵的方向和穿的衣服的款式動起了腦筋。這顯然不是我想要的結果。我很匆忙的說:“哦,這些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就這樣搪塞了過去。事後我又看了看我了我的課件,明白這個課件的確有問題,當然,我在這節課中的教學機智還是很不成熟的。最起碼我可以讓學生再仔細看看,讓學生在錯誤中生成新的教學資源啊!可惜我沒有把握住。)

  (還有兩個即手帕和夾子,籬笆和木樁方法上是差不多的,主要是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發現,參與交流,讓更多的學生能體驗到發現的樂趣。)

  師:請小朋友橫著觀察一下每一組中兩種物體的數量,它們有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把你的發現和小組裡的小朋友交流一下。注意,要讓他們能理解你的意思。

  師: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兔子比蘑菇多1,夾子比手帕多1,……

  師:你能結合它們的位置說一說嗎?

  生:排在兩端的兔子比排在中間的蘑菇多一個。

  ……

  反思: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1、讓學生自己觀察圖,自己發現其中的規律,比老師一條一條地呈現,更賦予思維的'空間和思維的廣度。2、讓學生透過我的引導和觀察感受到:兔子(夾子、木樁)是排在兩端的,而蘑菇(手帕、)是排在中間的。因為這節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明白: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如果兩端物體是一樣的,那麼排在兩端的物體的個數要比排在中間物體的個數多一個。所以,我覺得要讓學生明白個數的規律,首先要讓學生感知排列上的特點。只有具備這種特點的排列,它才具備這種數量上的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我一直就強調了兩端物體是一樣的。

  現在我也有這樣的思考:1、這樣的強調是否有用,我是不是乾脆搞一個反例,如再出示一個不是兩端一樣的例子:兔子、蘑菇、兔子、蘑菇。讓學生從直觀上再次明白:原來不是所以的間隔排列都有數量上的規律,還得有個前提,那就是得兩端的物體必須是一樣的。2、教師透過有序的板書,一下就將無序的資料整理清楚,對學生思維的發展是不是又定了方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