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數學中的教學反思

識字數學中的教學反思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漢語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識字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解決學生對漢字的認識和讀寫問題,進而為閱讀和寫作打下堅實基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一個有益的幫助。但我們的識字教學的功能還不僅僅這些,它除了具有幫助人們進行讀寫的功能外,還具有文化傳承、文化塑造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如何在透過識字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同時,兼顧到漢字的文化教育功能?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我一直努力著、思索著……在一次偶然中,我的一堂識字教學隨堂課,卻不經意間實現了這一願望,這真讓我茅塞頓開!

  西師版教材第三冊識字課《十二生肖歌》,介紹了十二生肖動物的名稱及排列順序,語句生動俏皮,詼諧風趣,極富感染力。學生可以在讀一讀、演一演的愉快氛圍中認識生字,瞭解簡單的生肖知識。當學生戴著動物頭飾,介紹著喜歡的動物時:

  片斷一學習生字“雞”

  生:我知道一個成語“聞雞起舞”,說的是雞叫頭遍就起床舞劍練武。

  生:古人每天以天亮作為一天工作的開始。而什麼時候天亮,卻是由公雞報曉來決定的。所以就有“金雞報曉”的說法。

  (教室裡靜悄悄,同學們專心致志地聽著)

  生:雞不只叫得好聽,鬥雞就更來勁了。古時候有錢人常常進行鬥雞,可激烈了!(該生講得眉飛色舞)

  生:在中山路街頭,有“燒雞公”“王記棒棒雞”“醉雞”,我們全家去吃過,味道鮮美,吃的人可多了。

  師:同學們,你們真棒,從一個小小的“雞”字,談到了古人的生活習性、娛樂方式,談到了有關雞的飲食文化,你們的視野真開闊。

  (緊接著,學生興趣盎然地記了“雞”字。)

  生:我用加一加的方法“又”加“鳥”就是“雞”。

  生:可以用換一換。鳴叫的“鳴”把“口”字旁換成“又”字,就是雞。

  生:可以用想象法。一隻小鳥吃了很多東西,長胖了飛不動了,就變成了我們的雞。

  生:可以用編兒歌的方法。小鳥又吃了很多東西變成了小雞,成了我們的家禽……

  片斷二學習生字“鼠”

  生:我用形象記憶法來記。“鼠”上半部分像鼠頭,被小貓咬去了一隻耳朵,只有一撇,下半像老鼠的四隻腳和一條長長的尾巴。

  師:對,“鼠”字是象形文字。(師立刻板書)

  師:我們的漢字最初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學生激動地鼓掌,驚歎“鼠”造字的精妙)

  (師生一起把“鼠”字請到田字格中。學生書空。)

  生:老鼠是人類的天敵,常常聽到外婆說:“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生:對,老鼠對人類不友好。它到處打洞,糟蹋莊稼,凡是能吃的,可惡的老鼠就會一掃而光。上次還咬斷了我家洗衣機的電線呢!

  生:我知道“膽小如鼠”。

  師:你說了一個帶“鼠”的成語。

  生:我還知道“鼠目寸光”。(該生早已迫不及待了)

  (教室裡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大家都投去讚賞的目光。)

  片斷三學習生字“蛇”

  生:蛇,古人叫它大蟲,它身體彎彎曲曲的,常常生活在草叢中。

  生:我一看到這蛇,吐著紅色的芯,瞪著雙圓圓的雙眼,就害怕。

  生:那種怕叫膽戰心驚。(一男生奪口而出)

  師:是啊,老師也怕蛇,蛇真令人毛骨悚然。

  (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念道:膽戰心驚、毛骨悚然……學生自然而然地主動積累了詞語)

  生:蛇不能忍受低溫,冬天來臨,它就一動不動,開始冬眠了。

  生:從《百科全書》中我還知道古代的埃及、希臘、羅馬人都把蛇視為它們的保護神。

  生:在中國,人們認為蛇年出生的人聰明、靈活、幽默。我爸爸就是屬蛇的,這是爸爸告訴我的。

  生:蛇的種類很多,有眼鏡蛇、蝰蛇、響尾蛇、蟒蛇。

  生:夏天,媽媽的褲子上都有蛇的圖案,可好看了。

  師:從小小的蛇身上,我們知道了那麼多的知識,小朋友真了不起。那麼怎樣記住這個“蛇”字呢?(我順水推舟,推波助瀾)

  生:我用換一換的方法:沱——蛇,加一加的方法:它——蛇。

  生:我用形象記憶法來記,它是一條大蟲。

  生:我用我用猜謎語的方法來記……

  片斷四學習“稻”

  生:老師,我發現了“稻”字很容易記,左邊是一個禾苗的“禾”,右邊上面是一隻“手”,下面是“舂”米的“舂”裡的“臼”。稻子的果實叫穀子,稻穀很堅硬,舂去殼叫米,這樣才能煮著吃,所以我們才能吃到又白又香的米飯。

  師:你真了不起,觀察到了“稻”字的字形,還給大家形象地描繪稻米的加工過程。是的,我們的漢字本身就是有趣的故事。

  ……

  回顧這堂課,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堂識字課,更是引導孩子們探究漢字深厚的文化內涵的過程。以上這四則識字隨堂課片斷,讓我感悟到識字教學的文化底蘊有兩方面的體現,一是指教學本身是文化的一種體現,二是教學的材料——漢字自身的文化底蘊。漢字的字形、字義、字音及變化無不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包含著物質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居住文化……既然漢字中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那麼識字教學就應當去弘揚這些文化。

  (一)教師首先有一種漢字文化意識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對於漢字的功能和作用,教師首先應有一個充分的全面的認識,在教會學生透過認識漢字進行讀寫的基礎上,還應當教會學生賞析漢字、體會漢字內在的文化底蘊。透過漢字文化底蘊的發掘,讓學生認識到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智慧高超與久遠。

  尤其是在全球資訊化時代,我們更應認識到識字教學中文化底蘊的重要性。在經濟和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的母語教學正面臨著尷尬的境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名從事母語教學工作的專業教師,如何面臨世界的挑戰,如何保持教學的民族特色,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在識字過程中完全可以透過對漢字文化底蘊的講解,讓學生產生對民族文化的親和力,讓學生對我們的民族文化產生親近感,進而培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這樣,學生對自身所處的這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對歷史悠久、勤勞智慧、卓越才能等詞語的理解才不會變成紙上談兵,一句空話。因此,教師應以一個開放的心態、高遠的氣魄為我們的識字教學和學生的終身發展找到一個文化的“根”,因為根繁才能葉茂,根深才能蒂固。

  (二)教學中注意漢字文化底蘊的講解和滲透

  識字教學首要任務是認識和運用漢字。但在識字教學講解和滲透漢字的文化底蘊的過程中,卻可以起到一石二鳥的作用。一方面透過對漢字文化的講解,可以使學生對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增強認識漢字的內驅力。如果,在學生眼裡漢字不是冰冷冷的筆畫組合、單調的說教,而是如同一段優美的故事、一首感人肺腑的詩歌、一幅栩栩如生的圖畫……那麼,他們識字的興趣提高了,認識漢字的動力逐漸增強了,認識漢字的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進而更好更快地為閱讀和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從另一方面而言,透過對漢字文化底蘊的講解,可以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可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和審美品位,真正做到新課標提出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融合。

  (三)努力開發關於漢字文化底蘊的課程資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的廣泛運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資源真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教科書、報刊雜誌、電影電視、旅遊、網路……及日常生活、工作都是學習語言的課程資源,學習語文的廣闊天地。”

  其次,在學習的過程,漢字自身所蘊涵的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審美標準等都是一種非常豐厚的課程資源。假如教師能把這些資源合理地開發利用,無疑是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和文化課程開發的捷徑。作為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我們應把每一個漢字看成一個生命的個體,把漢字系統看成一種生命系統,帶領學生去欣賞和掌握它的骨骼、血脈、經絡、風韻、氣質,讓漢字變得更加富有靈性,讓漢字文化在新世紀中煥發出耀眼的光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