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教學反思1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教學是本冊的一個教學重點和難點。很多老師都深感在此處和學生說不清,教學效果不佳。我個人透過在本段時間的教學和反思,自認為找到了一些基本的“小竅門”,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一些比較成功的做法。

  一、加強前後知識之間的聯絡,實現知識的正遷移。

  要想第三單元學生學的順利,第二單元知識的學習一定要鋪墊好。

  一是,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一定要理解好,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二是,能快速地根據題中的關鍵句判斷出誰是單位“1”。比如教學分數乘法應用題時,首先要注意引導學生看出是哪兩個量在比較,誰是單位“1”?怎麼確定的?這可以透過題意畫圖來說明。透過學生實踐,讓學生歸納出快速找單位“1”的方法:是“誰”幾分之幾,相當於“誰”的幾分之幾,比“誰”多(少)幾分之幾,“誰”就是單位“1”。最簡單的方法是:分率前面的量就是單位“1”。

  三是,學生要熟練掌握畫線段圖的方法。比如要先畫單位“1”(因為單位“1”是比較的標準,所以要先畫),再畫比較量。如果是“部分”與“整體”相比較的關係,可以畫一條線段表示,如果是“兩個不同的量”相比較,就要用兩條線段表示。

  四是,能根據線段圖或關鍵句快速寫出題中的“等量關係式”。其中根據應用題中的“關鍵句”進行分析比較快捷。

  例:“柳樹是楊樹的 ”等量關係式:楊樹× =柳樹

  “柳樹比楊樹多 ”等量關係式:楊樹+楊樹× =柳樹 或者 楊樹×(1+ )=柳樹 這樣學生在學習用方程解決分數除法應用題時“找等量關係式”就輕鬆多了。

  二、教學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時候要複習到位,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比如教學第三單元分數除法“解決問題”例1的時候,就要複習一下學生學習第二單元分數乘法“解決問題”例1的知識,如從關鍵句中找單位“1”、說出等量關係式等。教學分數除法解決問題例2時,就要對應複習第二單元乘法解決問題例2和例3的知識。一節課只有事先的工作做得好,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教師的引導下提高學生讀題、分析題的能力。

  剛開始學習的時候,老師常常都引導學生根據具體的線段圖來找分數除法中的等量關係式,以達到“數形結合”的目的,想法是好的,但效果卻不盡人意,讓學生每道題都畫線段圖也不現實,時間也不允許。所以,在學生掌握了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後,我就讓學生扔掉“線段圖”這根柺棍,引導學生從關鍵句的字面上來分析、理解,從而發現找“等量關係式”的快捷方法。如:柳樹比楊樹多 。引導學生分析:①誰與誰相比較?(柳樹與楊樹相比較)②誰是單位“1”?(楊樹)③多 是多“誰”的 ?(多楊樹的 )④到底多多少,具體的量怎麼算?(楊樹× )⑤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柳樹比楊樹多了楊樹的 。所以等量關係式應該是怎麼樣的`?(楊樹+楊樹× =柳樹)

  當然,還有一種等量關係式:楊樹×(1+ )=柳樹 可由以下幾個問題入手:①柳樹比楊樹多 ,就是比單位“1”多 ,柳樹應該是楊樹的幾分之幾?(1+ = )②即柳樹的棵樹=楊樹的 ,所以等量關係式應該是怎麼樣的?③根據這個等量關係式,想想用算術方法應該怎麼列式?為什麼?柳樹的棵樹和 之間有什麼關係?(對應關係,從而匯出:對應量÷對應分率=單位“1”的量)。

  學生等量關係式找到了,就能很容易用方程或者算術方法解決分數除法問題了。

  總之,我透過運用以上的教學方法,達到了非常好教學效果,班級成績也在學年一路領先。

  《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教學反思2

  一、結合學生的生活學數學。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改變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傳統做法,直接取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透過班級的人數引出題目,再讓學生介紹本班的情況,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

  二、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

  教學中,為讓學生認識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時,讓學生通讀題目、細讀題目,圈出題目中的重要詞句,理解題意。畫出線段圖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絡,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並歸納出: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

  教學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和教師分析講解相結合。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透過討論交流對比,親自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絡與區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畢竟是初學者,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種水平的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學的層次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的講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識,可以為學生節約許多時間。但教師在教學中要準確把握自己的地位。幫助優生建構知識結構,幫助一般學生理解題意掌握知識。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激勵者。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

  三、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在分析應用題的時候,我透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注意啟發學生從例題中抽象概括數量關係,總結經驗規律。如“是、佔、比、相當於“後面的數量就是作單位“1”的數量,畫線段圖就先畫作單位“1”這個數量,再畫與之對應的數量的線段圖;“知“1”求幾用乘法,知幾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教學反思3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使學生習慣於簡單地接受和被動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方面:

  1、教學內容“生活化”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縱觀整節課的教學,從引入、新課、鞏固等環節的取材都是來自於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2、解題方法“多樣化”

  《數學課程標準》中,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探索與創新精神,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列為發展性領域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除了依靠學生自身的生理條件和原有的認知水平以外,還需要相應的外部環境。這節課上學生一共提出了5種解題方法,其中有3種是我們平時不常用的,第5種是我也沒有想到的。我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及時調整了教案,讓每一個想發言的學生都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儘管他們有些數學語言的運用還不太準確,但我還是給與了肯定與鼓勵。在這種寬鬆的氛圍下,原本素不相識的師生在短短40分鐘的時間裡就產生了情感上的交融。學生有了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成功體驗,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併產生進一步學好數學的願望。雖然後面還有兩個練習沒有來得及做,但我認為對一個問題的深入研究比盲目地做十道題收穫更大,這種收穫不單單體現在知識上,更體現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3、師生交流“情感化”

  數學教學改革,決不僅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時也包括師生關係的變革。在課堂教學當中,要努力實現師生關係的民主與平等,改變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說的話並不多,除了“你是怎麼想的?”“還有其他的方法嗎?”“說說看”等激勵和引導以外,教師沒有任何過多的講解,有學生講不清楚,教師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說:“誰願意幫他講清楚?”當一次講不明白,需要再講一遍時,教師也只是用肢體語言(用手勢指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在自己觀察與思考的基礎上明白了算理。學生能思考的,教師決不暗示;學生能說出的,教師決不講解;學生能解決的,教師決不插手。由於教師在課堂上適時的“隱”與“引”,為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使他們真正成為科學知識的探索者與發現者,而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

  4、值得商榷的幾個方面:

  (1)形式能否再開放一些

  (2)優生“吃好”了,能否讓差生也“吃飽”

  《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教學反思4

  對於分數乘除法應用題,學生剛剛學完感到很亂,很難!

  其實不然,我們都知道這部分知識是有規律可循的,只是學生一一學完之後就亂了,混了,針對這種情況,我把分數乘除法的所有型別全部給出了一組對比練習,內容一樣,只是單位“1”不同,經過這樣6組的對比練習,學生就很容易發現以前講的規律的實用性了,進而使他記住這個規律,這一節課下來,大多數的同學都能掌握方法,但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總是不按照講的方法去思考,特別是後進生,你講的全能聽懂,做題多數不會,你引導這問他就會了,這就說明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把老師歸納的知識往心裡記。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計算不準的現象特別嚴重。列式正確,計算錯誤的同學不止一兩個。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的給他們總結方法,也讓他們養成總結規律方法的好習慣,並把計算的訓練常抓不懈。

  《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教學反思5

  應用題的教學無論在乘法還是除法中都是重點中的重點,特別是教學除法時,再對比乘法,學生的思維零亂一下子很清楚看出。到底是用除法還是用乘法來解答,是關鍵,所以教學時該如何把握每道題的重點,引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是難點。

  分數乘法及應用中,也就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學生很容易理解,掌握的非常好。而學習的分數除法應用題則是“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兩個問題正好相反,一個是已知“單位1”,一個是要求“單位1”。

  所以引導學生審題、找關鍵的句子或者詞語,找單位1、畫圖分析,寫出等量關係。課堂上,我讓學生讀題(至少3遍),找出關鍵的句子(誰的幾分之幾是誰),單位就是(幾分之幾的前面那個詞語),這些好像都不難,難的是寫出等量關係,特別是一些隱藏的關係,如:“原來的1/3”,那麼隱藏了“實際”的。對於畫圖也是一個挑戰,學生不懂幾分之幾對應的量,為什麼要這樣畫?

  在鞏固練習中,我有意出一道分數乘法應用題,一道除法應用題,讓學生解答,並觀察、分析,學生們透過這兩道題建立起了表象,對這兩種題型及其解法有了進一步的體會。

  在反覆尋找單位1和畫圖,寫出等量關係後,接下來的幾道題目中,很多學生都能夠獨立解答,但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還存在一定的困難,有待第二課時的再次啟發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