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課堂討論流於形式

不能讓課堂討論流於形式

  數學教學中,課堂討論多流於形式,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討論的時間太短,學生根本無法進行有效交流,討論似乎成了敷衍素質教育的一個環節;

  ②教師對教學過程中應討論的內容把握不準,設定的討論問題不夠明確,或大或空,學生找不到討論的切入點;

  ③教師對學生的討論缺乏指導,導致討論變成學生自言自語,彙報討論結果時要麼無人發言要麼侷限於幾個優生。出現這些不良現象並非偶然,要想從根本上將其消除,真正發揮課堂討論的積極作用使其不至流於形式,作為教師,首先必須弄清課堂討論的目的、討論問題的設計以及討論時機的把握、如何組織討論這幾個要素。

  一、課堂討論的目的

  討論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標誌,是拓寬學生的參與面、調動全體學生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恰當地運用討論,可以增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資訊傳遞,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活躍課堂氣氛。換言之,討論實際上是學生現有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的較量,學生要想在討論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就必須關注教師提供的感性材料和所提出的問題,並對之進行分析、概括,以調整失衡的認知結構。從這個意義上說,課堂討論的目的就在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討論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進而大面積的提高教學質量。

  二、討論問題的設計

  把一個設計不成熟的問題交給學生,輕則影響討論的質量,重則會打亂整個教學計劃,所以教師給學生設計討論的問題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討論的問題要注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能夠使學生的認知衝突得以解決,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提高。其次,討論的問題不要偏難也不能過易,問題偏難學生學生抓不住要點討論不出所以然,變相浪費時間不說,還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問題過易則討論就成了形式主義,收不到討論應有的效果;再次,討論的問題應注意溝通知識間的聯絡,具有可探索性,對學生的後繼學習能起到啟發和鋪墊的作用,使學生既能從中掌握和鞏固所學,又能拓寬知識面;最後需要注意的是,討論的`問題應具有階梯性,下能保底上不封頂,儘量做到讓每個學生都有收穫。

  三、討論時機的把握

  在課堂教學中準確地把握時機,選擇有討論價值的內容,組織學生討論,不僅有利於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還有利於學生知識的條理化,進而促進學生知識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

  1、在基礎知識的易錯處展開討論

  基礎知識是學生後繼學習的基礎,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否牢固。對於基礎知識的教學,教師絲毫不敢馬虎,但教學中總是存在這樣的現象,教師無數次地強調過某一解題過程的正確操作步驟,學生在實際運用時卻仍免不了出錯。這與教師的教學方法及學生的學習態度都有關係,關鍵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未能被充分調動。例如在“小數除法”一節中,學生經常會犯類似於2.8÷1.4=0.2式的錯誤,教師若能在教學中把這道題作為討論的問題,組織學生針對其出錯的原因展開討論,或討論怎樣可以快速判定它的正誤,學生就能在討論中加深對這類問題的認識,從而把出錯率降到最低。

  2、在探索解題的方法處展開討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