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定律反思性說課稿

慣性定律反思性說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慣性定律反思性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本節課依據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律的認識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對學生進行學史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中領悟,科學理論是經過不斷實踐不斷完善的過程。

  教學過程:

  本節課利用類似於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爭論的實驗,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過程中,以賦予學生角色的方式,使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兩大科學家的爭論當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優點:

  1.環節的設定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步驟,能夠很好地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在對“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進行探究時,透過一段物體從斜面滑下的影像,引導學生思考:小車在水平木板上前進的距離與哪些因素有關?並提供實驗器材,讓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先歸納,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基礎上總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2.注重了學生對控制變數法、理論推理法等科學方法的掌握。從最先影響小車前進距離的多個因素的探究,讓學生知道,摩擦力越小,小車運動得越遠;然後從毛巾到棉布、木板、玻璃再到沒有摩擦的光滑平面,從現實存在到空間想象,從有到無,不斷地改變實驗條件,利用理論推理法,逐步引導學生建立起形象的空間模型,水到渠成地得出牛頓第一定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領會到到科學方法對物理學習乃至科學進步的重要性。

  3.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為在實際生活中,牛頓第一定律成立的條件“物體不”是不存在的,因此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在透過實驗探究和總結得出“牛頓第一定律”以後,再透過引導學生弄清定律中的“一切物體”、“不受力的作用”、“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等關鍵性詞語,把握定律的適用物件、成立條件以及相應現象等,促進學生學習的效果。

  4.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少講,學生多動手、多思考、交流多,真正做到讓學生動起來。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成課堂生成。

  存在的不足:

  1.對學生不放心,怕學生出錯,所以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不足,不利於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

  2.對教學過程的設計,還可以進一步加工,使知識變的更生動,提高學習興趣

  教學再設計思路:

  《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基礎,正確認識力和運動的'關係,是學好物理的關鍵,教學中應聯絡生活、貼近實際,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理解力和運動的關係是本節課的重點,透過實驗和生活的例子進一步體會,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這對以後研究問題,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2)能有效利用控制變數法探究物理問題

  (3)知道實驗推理法在物理學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透過理想條件下的推理,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合作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2)透過活動和閱讀感受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3)瞭解科學進步的漫長、艱難的歷程,鼓勵學生勇攀科學高峰

  重點:

  牛頓第一定律

  難點:

  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實驗結論的進一步分析

  學情分析: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還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人們正確認識這個問題,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同樣學生要正確認識它,也要克服日常經驗帶來的錯誤認識,所以一開始就用了兩個實驗,讓他們透過觀察、思考,來澄清錯誤的認識。

  教學方法:

  1.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困難在於從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觀念,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為使學生擺脫這種錯誤觀念,首先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改變”的概念,這是為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係做的重要鋪墊。其次,透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的概念。再透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不變”的概念。

  2.透過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實驗中可透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