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體系建設論文

高校德育體系建設論文

  摘要:高校德育是以主體性、整體性、開放性、實踐性和發展性為特徵的“大德育”,生態化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德育目標體系、內容體系、組織體系、隊伍體系、途徑體系、方法體系、評價體系等構成要素,並有著與環境共生,與諸育共進,與生活共融的整體協調性、和諧發展性的本質要求。走進生活,融入文化,對接生活,才能使高校德育成為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生態化實然存在。

  關鍵詞:高校;德育;生態化;體系;路徑

  高校德育已經是一種超越傳統的以道德修身為主要內容的“大德育”實然狀態,融合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紀規範、心理教育和生涯教育等諸種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動。如何促進現有狀態下的多樣化內容融合共存與協同發展,建構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大德育”育人模式,成為高校德育面臨的一個重要理論和現實課題。針對高校大德育現狀中存在的空泛化、形式化、功利化、碎片化等問題,及針對性、實效性差的現狀,用整體、開放、平衡、和諧和動態的教育視域,開拓一種生態化的發展新局面成為人們一種期待。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組織適合德育物件品德成長的價值環境,促進他們在道德認知、情感和實踐能力等方面不斷建構和提升的教育活動”[1]。德育環境是影響德育活動的開展和道德素質形成及發展的一切外部條件,主要包括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社群環境、社會環境。德育需要在與環境的融合與共生中走向生態化。把德育置於聯絡而非孤立、開放而非封閉、動態而非靜態的時空中,形成與社會對接,與家庭溝通,與生活相融的德育生態場域,實現家庭、學校、社群和社會環境在空間維度的聯動,實現不同學習階段的目標、內容、形式等在時間維度的銜接,使德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校內延伸到校外,從理論學習延伸到社會實踐。同時,我們要立足和諧發展價值取向,建構人文化的德育氛圍。德育生態化的真諦在於關懷人的生命成長和所處的自然生態關係。德育的出發點,不是禁錮人、壓抑人、束縛人[1],而是關懷人、提升人、發展人;是創造人的發展條件,構築人的精神支柱,發掘人的創造潛能,提升人的文明境界。以人為本的人文化環境是德育生態化的必要條件。

  一、高校大德育生態化的體系建構

  高校大德育生態化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這個工程是由目標體系、內容體系、組織體系、主體體系、途徑體系、方法體系、評價體系”[2]等要素構成,並有著與環境共生,與諸育共進,與生活共融的整體協調性、和諧發展性的本質要求。

  (一)目標體系與內容體系。德育目標體系是確立大德育生態體系的前提和基礎,體現著德育的初心,對德育起著指導、調節、激勵和約束作用。高校大德育的目標體系由多層次多要素組成,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從層次上說,它包括總體社會目標與個體發展目標;從過程上說,它分為不同學年的階段性目標;從內容上說,它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紀、心理等素質和職業能力等目標。各目標之間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絡,構成高校德育目標網路體系。德育內容是德育目標的體現和具體化,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職業教育等。在高校德育實然狀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主渠道,實際涵蓋了思想、政治、道德、法紀等內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同主流價值觀並自覺踐行其要求。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礎,內容包括個人品德與家庭美德、職業道德與社會公德等,其任務是幫助大學生養成高尚道德品格和良好道德行為習慣;法紀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大學生養成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和遵紀的良好習慣;心理教育在於培養大學生良好個性品質和健康心理素質;職業教育在於幫助大學生確立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奮鬥目標。各項內容相互聯絡、相互作用,構成高校大德育的內容體系結構。

  (二)組織體系與隊伍體系。高校大德育生態化組織體系是統領德育全域性的組織機構體系。建立以學校黨委為德育工作決策部門,以黨工部、學工部、校團委等為德育工作職能部門,形成黨組織系統、團組織系統、學生會系統、宿舍管理與學生社團系統等多管齊下,緊密配合,整體聯動的德育組織管理系統和“一體化”的工作機制,釐清各機構在德育體系中的地位、職權、責任及分工協作關係,從而實現對各項德育活動統籌規劃和協調管理,促進高校德育工作制度化、規範化建設。隊伍體系是在組織體系規劃指導與統籌管理下開展德育工作的實施群體。在大德育生態體系視角下,高校德育隊伍包括德育管理工作者、教學工作者、學生工作者、服務工作者,即黨團幹部、學工幹部、授課教師、後勤員工、學生幹部等。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心理教育、職業教育等其它專業課教師是德育主力軍,承擔著課堂認知教育、日常養成教育、實踐活動指導和德育考核評價等任務。學生會系統、宿舍管理與學生社團系統也是高校德育隊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以自身模範行為的影響,科學規範管理的約束,和諧環境氛圍的薰陶等,促進學生養成高尚道德品格和良好生活行為習慣。

  (三)途徑、方法與評價系統。德育的途徑、方法體系是貫徹落實德育目標和內容的實施手段。“高校德育途徑是將德育內容付諸德育過程的承載體,即實施高校德育工作所依附的渠道。”德育方法是與途徑相適應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高校大德育的途徑體系包括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管理約束、傳媒導向、日常養成、環境薰陶等。德育途徑有著與它相適應的德育方法,其中包括理論詮釋、實踐鍛鍊、輔導諮詢、規範約束、評價激勵、榜樣示範、行為訓練等。各種德育途徑和方法在特定境域中相互轉化,作為一種實現目的的路徑和渠道時就是途徑,作為一種實現目的的辦法與手段時就是方法。二者相區別又相聯絡,共同作用於培養塑造人的德育目標。高校德育生態化評價是綜合性、過程性和立體化評價,是目標預設與動態生成的統一。評價體系包括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機制、評價程式等要素。一是主體的多元性。評價主體是包括教師、同學、家庭和自我評價等“他評”“自評”結合的主體體系。二是內容的綜合性。評價內容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定性與定量的全面考察。三是機制的激勵性。評價機制是具有開發內在驅動力和自覺自願性,能夠挖掘潛力、激發活力的機制。四是程式的完善性。評價不能止於一個分數和一段評語的終結式結果,更應是過程性評價,並有自評、他評、考核、公示等完整程式。

  二、高校大德育生態化的實現路徑

  德育教育是由認知教育、環境薰陶、實踐感悟等教育活動組成的生活化、社會化、實踐化過程,創設有效的`實踐路徑,是德育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生態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走進生活。高校德育生態化,“重要的是關注人的生命、關注人的生存、關注人的生活”[3],“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4]。德育只有植根於生活世界,紮根於大學生的生活境域,才能切實解決德育“落地”問題,使之具有深厚的根基和強大的生命力。一是讓德育主體置於道德生活。單純從脫離生活實際的規範出發要求學生,是造成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在德育過程中,要以德育活動為載體,創設各種生態性道德生活場景,調動學生自覺積極參與貼身體驗道德生活,突顯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道德生活境域中完成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自我構建。透過下水練習學會游泳,透過融入生活感悟道德,才是迴歸真實、自然的有效途徑。二是讓德育內容反映道德生活。德育需要關注現實生活,而現實生活是紛繁複雜、斑駁陸離的,或深刻,或單調,或甜蜜,或苦澀,這一切都賦予了德育豐富多樣、鮮活新穎的內容。德育傳授的價值與規範,要立足於這種真實的道德生活和真確的道德資源,讓道德品格形成源於對生活的體驗與感悟。三是讓德育方法貼近生活。生態化的德育應摒棄簡單化、形式化、空洞化,貫徹“情景的”“感悟的”“體驗的”“平等的”“踐行的”原則和方法,引導學生思考生活,創新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內化道德規範,實現道德目標。

  (二)融入文化。積極健康、底蘊深厚的文化是高校德育的生態環境,學生成長的沃土和搖籃。德育不只是單調的理論迴圈求證和枯燥闡釋,而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資訊傳遞和資訊接受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文化發揮著重要作用。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的現代轉換及其德育功能,增強德育的文化內涵,並形成底蘊深厚的德育文化環境,是增強高校德育時效性的重要途徑。一是整合文化資源,拓展德育渠道。要克服課堂教學與社會、校園文化相互分割,資源浪費的狀況,讓學校文化活動組織者與授課教師共同制定文化活動計劃和實施方案,實現教學活動與文化活動的有效對接。二是創設文化情境,增強德育感知。創設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模擬形象的角色扮演,聲情並茂的詩歌朗誦,美妙動聽的音樂欣賞等,寓德育內容於形象生動的情境中,在情感與認知相互作用中陶冶品德操守。三是豐富文化活動,拓展德育內涵。倡導、指導、引導學生參與學術講座、讀書沙龍、演講辯論、文體比賽、書法展覽等,讓這些活動展現的濃厚的學術氛圍,創新的學術精神,和諧的師生關係,優良的校紀校風等,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提升。

  (三)對接社會。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直面現實,讓學生了解世界發展大勢,當代社會思潮,改革開放態勢,科技發展成果;瞭解地方風土人情、名勝古蹟等,併為此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德育生態化的內在要求。高校德育實踐教學,在內容上是理論教學的深化或拓展,在途徑上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或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為此,應採取有效方法讓學生動起來。一是走出去,讓學生感受、瞭解社會經濟、文化和當地群眾的生活狀況,在直觀感受中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二是請進來,讓學生結合思想認識上感到模糊、困惑和迷茫的問題,聆聽專家解讀,領略名師風範,感悟德育真諦。三是給平臺,讓學生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討論問題,理論與實踐結合,闡述觀點,鍛鍊能力。四是出題目,讓學生在參觀訪問、社會調查、考察實習等的基礎上,撰寫觀後感、心得體會、社會調查報告、大學生活規劃、職業生涯設計等。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形式,會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6.

  [2]周向軍,劉俊傑.略論高校大德育的體系結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6).

  [3]徐雁.迴歸本真的大學生德育:基於生存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7):9-10.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作者:陳玉書 何海霞 單位:海口經濟學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