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的相關練習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的相關練習

  《桂枝香·金陵懷古》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詞作。此詞透過對金陵(今江蘇南京)景物的讚美和歷史興亡的感喟,寄託了作者對當時朝政的擔憂和對國家政治大事的關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的相關練習,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桂枝香金陵懷古

  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註釋】:

  1、謾嗟:空嘆。

  2、此詞大約寫於作者再次罷相、出知江寧府之時。②門外樓頭:指南朝陳亡國慘劇。語出杜牧《臺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韓擒虎是隋朝開國大將,他已帶兵來到金陵朱雀門(南門)外,陳後主尚與他的寵妃張麗華於結綺閣上尋歡作樂,演唱《玉樹後庭花》。

  “星河鷺起,畫圖難足”:長江白鷺飛起,再美的畫也畫不出。

  【翻譯】、我登山臨水馳騁目力,正是建康晚秋的時候,天氣剛剛變得肅殺蕭索。千里長江澄澈得像一條白練,青翠的山峰像箭頭般尖利。來往的船隻在殘陽中穿梭於江面上,酒旗背對著西風斜斜地插著。五彩的畫船彷彿出沒在天邊淡淡的雲層裡,白鷺在銀河似的長江江面上飛起,就算是畫圖,也難以描繪得這般的清麗。感念往昔,人們競逐繁華。可嘆隋兵已經到了城門外面,然而陳後主和寵妃張麗華還在城樓頭上尋歡作樂,亡國的悲恨還在不斷地繼續著。千百年來憑高的人面對著這歷史遺蹟,徒然嘆息榮辱興廢。六朝舊事隨著流水逝去不還,只有寒冷的煙霧和衰萎的野草還凝聚著一片蒼綠。直到如今,歌女還時時唱著《玉樹後庭花》的曲子。

  【賞析】、這首詞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退居金陵時所寫。當時,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昇平。其實在繁華的背後卻是隱藏著種種的危機。這首詞正是在這種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

  這首詞作於詞人第二次被罷相、出知江寧府的時候,透過對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讚美和對歷史興亡的感喟,寄託了自己對當時朝政的擔憂和對國家政治大事的關心。

  上片側重寫景,寫詞人登高所見。在一派颯爽的晚秋天氣中,詞人登高臨遠,大筆揮灑,描繪秋日晚暮江山如畫的景色,視野開闊,氣象壯觀。以“登臨送目”起首,指出地點和時間,並引出下文的景物描寫。結尾總收一筆,從側面概說此地風物之美。

  下片抒懷。詞人發六朝興亡的感慨,突出“門外樓頭”的舊事,其實是借古傷今,別有言外之意。“千古”二句起筆高邁,從後人感懷的角度,把感嘆的深度和力度推向極致。“六朝”兩句融情入景,把深深的古之幽情寄於寒煙、衰草、商女、後庭等一系列悽清的意象,效果立現。過去的雖然已經過去,可至今猶唱的《後庭》遺曲不也是對今人的一種警醒嗎?

  這首詞境界雄渾、闊大,傷懷弔古,暗寄諷諫之情,可以看出詞人對統治者的勸誡和憂國憂民的情懷,可謂蘊藉深沉。

  【閱讀訓練】:

  一:

  ⑴請聯絡全詞闡述最後一句“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的深刻含義。⑵綜合分析《桂枝香金陵懷古》《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三首懷古詞作,請簡要概括懷古題材詞的一般特點。 (不超過100字)

  3、試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句中的景色。(2分)

  4、詞的上片在寫景上有何特點?(2分)

  5、作者在詩的末兩句寫到“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有何用意?(2分)

  二:

  (1)“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一句在全詞中有什麼作用?(3分)

  (2)“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實寫登臨所見,請簡要說明在寫法上有何特點?(3分)

  (3)這首詞采用借古諷今的手法,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4分)

  三:

  1、“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給了我們哪些資訊?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請用口語把其中的景象表述一番。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3、作者看到這些景象,想到了什麼?

  4、往昔六朝統治者競逐繁華,作者舉了個例子,舉的什麼例子?統治者的奢靡生活給他們帶來了怎樣的'後果?

  5、後人以之為借鑑了沒有呢?

  四:

  1、王安石,號 。(1分)

  2、對本詞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千里澄江似練”的“練”字,勾畫出千里江面似匹白絹,波光閃亮。“翠峰如簇”的“簇”字又描繪出青翠的山峰猶如一束束的箭簇,峻峭挺拔。

  B、上片圍繞金陵秋色極盡渲染,以“畫圖難足”句作結,道出金陵美景用畫筆是難以完美地描繪出來的。

  C、下片“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起筆,由寫景轉入懷古,並引發對六朝興亡的感慨之情。

  D、本詞立意新穎,直抒胸臆,境界開闊,風格高峻,《古今詞話評價》為:“金陵懷古,諸公寄調《桂枝香》者三十餘家,惟王介甫為絕唱”。

  3、結合作品,對下片劃線句加以賞析。(4分)

  【參考答案】:

  ⑴意在說明北宋一些人並未吸取南朝滅亡的教訓,仍不思進取,安於現狀,仍在粉飾太平,尋歡作樂。

  ⑵①懷古實為傷今②多將當時的國勢身世寫入③上闋多為寫景起興,下闋多為抒情議論④多用典,借歷史人物事件諷喻當今⑤風格多為雄渾豪放悲壯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

  3、千里奔流的長江澄沏得好象一條白鏈,青翠的山峰俊偉峭拔猶如一束束的箭簇。

  4、“似”“如”二字運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對比鮮明;“雲淡”、“鷺起”,動靜相生。全片由遠而近,描繪了一幅肅爽的金陵晚秋圖景。

  5、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詩意,指出六朝亡國的教訓已被人們忘記了。這結尾的三句借古諷今,寓意深刻。

  二:

  (1)①“登臨送目”領起上片寫景;

  ②“故國”點題(或“扣題”),為下片的懷古伏筆;

  ③“晚秋”點明登臨季節,“天氣初肅”為寫景抒懷奠定基調。(3分,一點1分)

  (2)①運用了比喻、擬人(“如簇”是好似爭相聚集在一起之意,應屬擬人手法)、借代等修辭手法;②遠近結合(或“由遠而近”);

  ③動靜結合(或“靜中有動”);

  ④注意描畫景物的色彩。(3分,答出一點得1分,得滿3分為止。)

  (3)①悲嘆六朝統治集團奢侈導致覆亡的歷史:

  ②批評人們忘記六朝亡國的教訓(千古以來,人們登高憑弔,不過是空發興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猶唱《後庭》遺曲);

  ③流露了對北宋王朝不能勵精圖治的不滿情緒。(4分,一點2分,得滿4分為止。)

  三:

  1:答:地點—故國,季節—晚秋,氣候—初肅。“登臨送目”領起上片內容。

  2:答:作者看到了澄澈的長江、蒼翠的山峰、來來往往的船隻、殘陽、斜插著的酒旗、彩舟、白鷺。登上金陵城頭,遠遠望去,六朝故都正值深秋,天高氣爽。千里長江水色澄澈,遠遠望去,像一匹展開的白絹,碧綠的山峰像箭鏃一樣挺拔。殘陽夕照中,江中船隻來來往往;江岸邊酒肆的酒帘揹負秋風斜插著。淡雲藍天之下,畫船遊動,洲上白鷺紛紛起舞,彷彿在銀河上飛翔,這美麗的景緻,用圖畫也難以完美地表現它。作者用了動靜結合和用典的寫作手法。

  3:答:作者想到了從前六朝統治者競逐繁華的生活,“念”字將作者的思緒從現在拉到了過去,從寫景轉到了議論和抒情。

  4:答:作者舉了陳後主和寵妃張麗華的例子,他們的奢靡生活,使得國家滅亡,而且亡國的悲恨還在不斷繼續著。

  5:答:沒有,“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千百年來文人騷客面對金陵山川,他們只是徒然嘆息榮辱興廢,但沒有站到應有的高度去反思,沒有想到從中吸取歷史教訓。而且現實中“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至今”和“時時”兩個詞說明了到現在為止,這種競逐繁華的生活依然沒有改變,統治者仍舊沉浸在表面的歌舞昇平中而不去警惕繁華背後的危機(教師點撥,從這裡看得出來,王安石沒有像其他文人登臨懷古一樣,只是客觀地慨嘆興亡,而是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用政治家的銳利眼光,總結六朝相繼滅亡的歷史教訓,直斥現實朝政的積弊,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政見。吸取歷史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這不是一般文人的見解,而是政治家的見解。這也說明了這首詞立意高遠)。

  四:

  1、 半山

  2、 D,非“直抒胸臆”

  3、作者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詩意,指出六朝亡國的教訓已被人們忘記了。(1分)這三句借古諷今,(1分)委婉地勸告宋統治者莫蹈六朝滅亡覆轍,應勵精圖治,富國強兵,抵禦外患。(1分)用此三句作結尾,寓意深刻,催人警醒。(1分)

  王安石

  中國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中國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王安石鬱然病逝於鐘山,享年六十六歲。累贈為太傅、舒王,諡號“文”,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有《臨川集》等著作存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