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詩歌的語言藝術

徐志摩詩歌的語言藝術

  徐志摩作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詩作構思巧妙、清新活潑、飄逸輕靈、節奏明快,追求一種屬於詩歌的純美境界。

  徐志摩的一生在詩歌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追求創新。他的詩歌總是將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在一起,將建築美、繪畫美和音樂美高度融合在一起,而這些元素的和諧統一,讓讀者感受到了一種靈動奇異的語言之美。

  一、整飭華美、錯落有致的建築美

  “建築美”是指講究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就像中國的古建築一般,詩歌也要講求形式整飭嚴謹而又變化多端,即對稱與參差的有機統一。徐志摩早在1924年11月以前就提出了“新詩需同時下兩種功夫,一面造勻整的瓦料,一面打算將來建築的圖樣。”因此,可以說,是徐志摩第一次將“詩歌”與“建築”這看似無緣的藝術給予“聯姻”。我們先來看徐志摩的《她在那裡》:

  她不在這裡,

  她在那裡———

  她在白雲的光明裡,

  在澹遠的新月裡;

  她在怯露的谷蓮裡,

  在蓮心的露華里;

  她在膜拜的童心裡,

  在天真的爛漫裡;

  她不在這裡,

  她在自然的至粹裡!

  整篇詩歌結構對稱整齊,整飭華美。首尾兩節迴環呼應,中間三節音節一致,字數相同,結構嚴整,排列統一。從形式到內容,可謂一唱三嘆。不僅是第一節的展開,而且又是最後一節詩情昇華的基礎。全詩體現了整飭均齊的建築之美。

  再看他的《草上的露珠兒:》

  草上的露珠兒

  顆顆是透明的水晶球,

  新歸來的燕兒

  在舊巢裡呢喃個不休;

  詩人呦!可不是春至人間

  還不開放你

  創造的噴泉,

  嗤嗤!吐不盡南山北山的璠瑜,

  灑不完東海西海的瓊珠,

  融和琴瑟簫笙的.音韻,

  飲餐星辰日月的光明!

  詩人呦!可不是春至人間

  還不開放你

  創造的噴泉!

  這一聲霹靂

  震破了漫天的雲霧,

  顯煥的旭日

  又升臨在黃金的寶座;……

  全詩第一節的一、三行頂格,二、四行前空一格,形似鋸齒,參差錯落。第二節以“詩人呦”這意味深長的三個字開頭,頂格感嘆春天來到人間後詩人興奮的心情,而後五字一句,五字一句,既整齊又美觀。接下來,“嗤嗤”後面的四句退後三格,構成整齊的排比,最後復沓“詩人呦……”與第一句迴環呼應。第三節與第一節結構相似,只不過奇數行五個字,偶數行八到九個字。縱觀整篇詩歌可以說是標準的“鋸齒狀”,形成錯落有致的“建築美”。

  二、色彩絢麗、富有動態的繪畫美

  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繪畫美”的主張,主要是指文字在視覺方面給人造成的色彩美感,即以豐富、細緻的色彩描寫構成鮮明的畫面,從而讓讀者在優美的辭藻中感悟到詩歌的意境之美。可以說是聞一多提出了“繪畫美”的理念,而徐志摩則是“繪畫美”的實踐者。

  徐志摩的《康橋西野暮色》描寫了夕陽西下田野的美麗景色。濃豔豐富的色彩集中體現了詩人對繪畫美的追求:

  一個大紅日掛在西天

  紫雲緋雲褐雲

  簇簇斑斑田田

  青草黃田白水

  鬱郁密密鬋鬋

  紅瓣黑蕊長梗

  罌x花三三兩兩

  在這首詩歌當中,詩人設定了許多意象:雲,青草,河水、花朵等,將這些意象勾勒出鮮明的色彩,將自己的情緒也透過大紅、緋紅、紫色、褐色、青色、黃色、黑色表現出來。而且隨著顏色的變化,反映出詩人觀察景物由遠及近的層次感。而其間的物象又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讓讀者在這具有立體感的藝術畫面中,在這色彩斑斕的意象群中獲得整體的審美享受。這樣的色彩運用幾乎在徐志摩的每首詩歌當中存在。如《訊息》由暖轉冷的色調;《春》色彩鮮明的紅色、銀色、金色、青色的色調上午搭配運用;還有《夏日田間即景》中黃色和白色的運用等等。

  三、韻律和諧、節奏鮮明的音樂美

  徐志摩認為“新格式與新音樂”是詩歌形式美的要領。一首動人的詩歌,不僅表現在它豐富的內容上,還應該表現在聲律上。音樂美是詩的生命。

  1.韻律和諧

  詩歌的韻律美是作者與讀者之間達到共鳴的最基本條件。徐志摩非常注重使用韻律,講究韻腳的安排,追求立體交響的美感。在《沙揚娜拉》一詩中,詩人使用了長短句相配合的手法,第一、三、五行短句,二、四行長句,加之平仄搭配的章節,使得整首詩歌抑揚頓挫,聲調迴圈往復。“珍重”一詞反覆出現,一韻到底,成功地抒發了離愁別緒的情懷,形象地描繪出一個呼之欲出的人物。在《雪花的快樂》一詩中,詩人開始使用了“a”這個既柔和又開放的韻腳,與“雪花”“瀟灑”的神韻相應,而第三行則換上了響亮上揚的“iang”韻,與“翩翩”的神韻相應,充滿了快樂輕盈的旋律美。連用三個“飛揚”,造成迴旋與曲折,留下不絕的餘韻。全詩韻律和諧,鏗鏘有力,富於音樂美。

  2.節奏鮮明

  聞一多曾提出“音尺”的概念,音尺由音節組成,在古典詩詞中叫“頓”,在西方的十四行詩中叫“音步”。其主要指詩歌都可以劃分出不同的音步,每一個音步裡有大致相同的字數,在透過音步有效地體現詩歌的間隔和停頓,從而形成詩歌相對規整的節奏。

  在徐志摩的《月下雷峰塔影片》中,第一節的詩行頓數是兩兩相交的一致,第二節是兩兩相隨的一致,採用了完全不同的兩種構成形式,在對稱的同時又注意詩行的變化。可以看出,詩人完全是根據詩歌情感的變化來安排其節奏感的。這種詩行的言語組織,形成了一種勻整與流動的節奏感,體現了詩歌靈動飄逸的情感之美。徐志摩不僅利用語言節奏的音步來體現詩歌外在的節奏,而且還靠內在的情感流動來顯示詩歌的內在節奏。“正如一個人身上的秘密是他血脈的流通,一首詩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內含的音節的勻整和流動”。

  總之,徐志摩的詩歌既有韻律音樂之美感,又有結構、色彩視覺之美感。他的詩歌總是讓人不自覺地陶醉在其美妙的語言中,讓人產生一種情緒的共鳴與流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