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對個人培養的影響

  中華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上,武術不僅是我國國民強身健體的重要方式,也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武術這支古老文化奇葩顯示出了更強更新的生產力。近年來,愛好者不僅遍及大江南北,而且對武術運動的瞭解和認識也越來越深。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一、

  中華武術精神在人身上如何形成,或者說它是怎麼樣內化於一個習武者身上的呢?武術是講究內外兼修的。為使身體整體如一,一般功法完備的拳種都要進行靜功煅煉,即平時說的所謂內功修煉。在參以學理、證以體驗的體悟過程中,溫養筋肉,積蓄力量,獲得對自己身體的完全掌握,全身力量的靈活運用和瞬間爆發,達到隨心所欲之境。長期的煅煉,除練就堅韌不拔的心志外,還使人氣質從量變到質變發生變化,思想境界也隨之空闊。人,私心雜念少了,自然正氣上身;無欲則剛,自能英勇無畏。由是獲得中華武術的精神氣質。這是一個不斷在新的習武者身上覆制的過程。人之強弱,不盡在於個體高大與否,而在乎心之堅韌,意志之頑強,精神之強悍,隨之而產生的,則是他的成就了。國民的強弱,乃是個體與群體的關係,與之同理。

  中華武術能夠煅造這些精神氣質,但不用擔心人心尚武就會出事,製造出一批批莽夫。真正的武者,是不屑於雞蟲之爭的,這也是中華武術精神的特質和傾向之一,她展現的是公義、公平、正義和大智大勇,而不是欺凌弱小,橫行街市。中華武術精神還能外化為人的道德美追求。因為在內外兼修的過程中,人的心靈變得純淨,寫在紙上的道義內化成心靈的追求和行為的實踐。

  武術是全方位全身心的運動,它不僅鍛鍊我們的體育技能,更能磨練我們的意志,所謂一日不練十年功,學習武術就要下定決心,每天堅持鍛鍊,雖然有時候會覺得枯燥乏味,但是中間一旦間斷練習,功力就會大退。武術也是一門要求很高的運動,它從精氣神到手眼身法步,無一不要求動作的規範完整,更要體現武術的藝術美,動是圓定是方,這樣還是不夠,還要加上動作的完整性、節奏性。 它從開始到結束都要求我們要有一個良好的氣質面貌。練武是很累的,是要吃得下苦的。“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學習武術,其實我認為最主要的也是這一點,武術的技能並不是主要的,主要的乃是習武一定要修武德,一個沒有武德的人早晚是會被人唾棄的,他練得越好越對社會有害,武德不僅僅是武德,更是教會我們怎麼去做人。古語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許有些不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但是修身是第一位的,我們做人的事理其實要用心體會,很多都能在習武之中領悟得到,這個學問太大了,用盡畢生也未必能參悟得透,所以從武術衍生出來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學問太大。

  二、

  對其個人培養影響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提高素質,健體防身

  武術套路運動其動作包含著屈伸、平衡、跳躍、翻騰、跌撲等,人體各部位幾乎都要參與運動。系統地進行武術訓練,對人體速度、力量、靈巧、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人體各部位“一動無有不動”,幾乎都參加運動,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鍛鍊。武術運動講究調息行氣和意念活動,對調節內環境的平衡、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健體強身十分有益。

  鍛鍊意志,培養品德

  練武對意志品質考驗是多面的。練習基本功,要不斷克服疼痛關,磨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常年有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套路練習,要克服枯燥關,培養刻苦耐勞、砥礪精進、永不自滿的品質。遇到強手克服消極逃避關,鍛鍊勇敢無畏、堅韌不屈的戰鬥意志。經過長期鍛鍊,可以培養人們勤奮、刻苦、果敢、頑強、虛心好學、勇於進取的良好習性和意志品德。
 

  競技觀賞,豐富生活

  武術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無論套路表演,還是散手比賽,歷來為人們喜聞樂見。唐代大詩人李白好友崔宗字贊他“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有“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的描繪。漢代打擂臺,“三百里內皆來觀”。都說明無論是顯現武術功力與技巧的競賽表演套路,還是鬥智較勇的對抗性散手比賽,都會引人入勝,給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交流技藝,增進友誼

  武術運動蘊涵豐富,技理相通,入門之後會有“藝無止境”之感。群眾性的武術活動,便成為人們切磋技藝、交流思想、增進友誼的良好手段。隨著武術在世界廣泛傳播,還可促進與國外武術愛好者的交流。許多國外武術愛好者喜愛武術套路,也喜愛武術散手,他們通過練武認識瞭解中國文化,探求東方的文明。武術通過體育競賽、文化交流等途徑,在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一個主要命題,也是中國倫理精神的傳統模式,同樣也是武學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之“天”,在中國文化原初的觀念中有著多種意義:有自然的“天”,指的是客觀性與實在性;有命運的“天”,體現的是具有必須承認的規律與必然性;有精神的“天”,反映的是自然規律的權威性和不可逆性;有德性的“天”,強調的是道德的本性與最後的根源。其中“人”則是指涉足武學的芸芸習武之人。這裡的“天人合一”主要基調就是強調習武者要與客觀外界保持高度的和諧一致。正是由於傳統文化母體中涵蘊著“和諧”的潛質,習武者也就自然地把與外界的自然合拍、物我一體作為精神追求的最高指向和修養心性的人生課業去認真對待。在此,習武者隨著練習時日的推延和功力的增加,就不會再以逞強鬥狠、征服他人作為其習武最終目的,而是通過不斷的習武認真體悟武學的奧祕和人生的真諦,自覺地解決人倫與人格、個體與整體之間的矛盾。進入“天人合一”境界的習武者即可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

  悅心的功能

  如果說武術的“悅目”是指在生理基礎上,卻又超出生理的感官愉快,它主要培育人的感知,“悅心”是指在理解、想象諸功能配置下培育人的情感心意和審美意識,那麼武術的“悅志”則是指在道德基礎上達到某種人生的感性境界,是對某種道德理念的追求與滿足,是對人的意志、毅力、志氣的陶冶與培育,應該說這已屬於倫理美學的層次。

  武術原本與“打”、“殺”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絡,但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使得它不再以“逞凶鬥狠”,而是以“好仁惡殺”作為要旨。由此,人們將武術作為物化的“止善”情感,從中引出人際間種種的仁愛為懷、溫情脈脈的世間留戀和自強不息的浩然正氣。此時,各種自然放縱的情慾、行為、動作,各種殘忍、凶暴、險毒的心理情緒,各種野蠻、狡詐和邪惡,都被擯棄在外,從而建立起以“仁”為心理情感的“自覺的人性”。這時對武術的審美就已具有高揚了人性後的愉悅快感和崇高意味,最終為促成人格的完整奠定了基礎。

  銳志的功能

  習武對意志品質的考驗是多面的。練習基本功,要不斷克服疼痛關,磨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常年有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套路練習,要克服枯燥關,培養刻苦耐勞、砥礪精進、永不自滿的品質。遇到強手克服消極逃避關,鍛鍊勇敢無畏、堅韌不屈的戰鬥意志。經過長期鍛鍊、可以培養人們勤奮、刻苦、果敢、頑強、虛心好學、勇於進取的良好習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貫徹在武術教習全過程中,“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傳統中始終把武德列為習武教武的先決條件。武術在中國幾千年綿延的歷史中,一向重禮儀,講道德, 尊師愛友,包含了深刻廣泛的道德內容,互教互學,以武會友,切磋技藝,講禮守信,見義勇為、不凌弱逞強。激烈的攻防技術和人生修行結合起來,是中國武術傳統道德觀念的體現。在社會的發展中,武德的標準和規範也不盡相同,尚武而崇德不僅能很好地陶冶情操,還會大大有益於社會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