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急救原則

  遇到骨折時,有些人可能由於沒有經驗或一時救人心切,使用了一些錯誤的急救方法。那麼,你知道骨折急救的原則是什麼嗎?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骨折後急救的原則

  1.搶救生命

  嚴重創傷現場急救的首要原則是搶救生命。如發現傷員心跳、呼吸已經停止或瀕於停止,應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昏迷病人應保持其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其口咽部異物;病人有意識障礙者可針刺其人中、百會等穴位;開放性骨折傷員傷口處可有大量出血,一般可用敷料加壓包紮止血。嚴重出血者若使用止血帶止血,一定要記錄開始使用止血帶的時間,每隔30分鐘應放鬆1次***每次30至60秒鐘***,以防肢體缺血壞死。如遇以上有生命危險的骨折病人,應快速運往醫院救治。

  2.傷口處理

  開放性傷口的處理除應及時恰當地止血外,還應立即用消毒紗布或乾淨布包扎傷口,以防傷口繼續被汙染。傷口表面的異物要取掉,外露的骨折端切勿推入傷口,以免汙染深層組織。有條件者最好用高錳酸鉀等消毒液沖洗傷口後再包紮、固定。

  3.簡單固定

  急救現場可就地取材,如木棍、板條、樹枝、手杖或硬紙板等都可作為固定器材,其長短以固定住骨折處上下兩個關節為準。如找不到固定的硬物,也可用布帶直接將傷肢綁在身上,骨折的上肢可固定在胸壁上,使前臂懸於胸前;骨折的下肢可同健肢固定在一起。

  4.必要止痛

  嚴重外傷後,強烈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休克,因此應給予必要的止痛藥。如口服止痛片,也可注射止痛劑,如***10毫克或***50毫克。但有腦、胸部損傷者不可注射***,以免抑制呼吸中樞。

  5.安全轉運

  經以上現場救護後,應將傷員迅速、安全地轉運到醫院救治。轉運途中要注意動作輕穩,防止震動和碰壞傷肢,以減少傷員的疼痛;注意其保暖和適當的活動。

  骨折現場急救

  ***1***首先檢查病人的一般情況,以判斷區域性及全身損傷的嚴重性,以便及時搶救或挽救生命。

  ***2***如果肢體完全離斷,就應將斷端肢體包紮止血後,再將離斷肢體放入冰桶***夏天***,連同病人一塊送到醫院急救。

  ***3***若為不完全離斷肢體,就應在近端用止血帶止血,在送往醫院的途中,還應一個小時放鬆一次,每次5分鐘。

  ***4***簡單固定:在骨折現場找些木棍、扁擔、木板等物對骨折肢體進行固定。若沒有任何東西可用來固定骨折肢體,可將骨折上肢固定在胸側,骨折下肢固定在健側,一般固定用品長度應超過上下兩個關節。

  ***5***安全搬運病人。若為一般肢體骨折,在固定好後,用擔架或其他工具運送即可。若為脊柱骨折,在搬動時,最好3人站在同側,用手平平托起,再平放於木板上,以防脊柱扭曲造成截癱。若為頸椎骨折,搬動時,應由一人輕輕牽引頭部,平放在擔架上,而且在送往醫院的途中,也應保持牽引位,以防翻身時扭動頸椎。

  骨折後飲食治療

  骨折後要想使傷骨儘早癒合,首先必須在飲食上保證斷骨生長所必須的營養物質。不過,在骨折後的不同階段,對飲食的要求可是不一樣的。

  骨折早期***傷後1~2周***

  飲食應以清淡開胃、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為主。如蔬菜、蛋類、豆製品、水果、魚湯、瘦肉等。製作以清蒸燉熬為主,避免煎炸炒燴。民間常用的黃豆骨頭湯較肥膩,所含脂肪較多,不易消化吸收,此階段最好不要食用。此外,臥床患者易發生尿路感染,宜適當多飲水利尿。

  食療方法:可用三七、當歸各10克,肉鴿1只。共燉熟爛,湯肉並進。每日1次,連續7~10天。

  中期***傷後2~4周***

  此階段患者食慾及胃腸功能均有所恢復。飲食上應從清淡轉為適當的高營養補充,以滿足骨骼生長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加上骨頭湯、田七煲雞、魚類、蛋類以及動物肝臟等食物。適當多吃一些青椒、西紅柿、莧菜、蘿蔔等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蔬菜,以促進骨痂生長和傷口癒合。

  食療方法:可用當歸、續斷各10克,骨碎補15克,新鮮豬排或牛排骨250克。燉煮1小時以上。湯肉共進,連用2周。

  後期***傷後5周以上***

  飲食上無禁忌,可食用各種高營養食物及富含鈣、磷、鐵等礦物質的食物。此期食譜可再配以老母雞湯、豬腎湯、羊腎湯、鹿筋湯、魚湯等。

  食療方法:可用枸杞子、續斷各10克,骨碎補15克,薏苡仁50克,將骨碎補與續斷先煎15~20分鐘去渣,再加入枸杞和薏苡仁煮粥進食。每日1次,7天為1療程。每1療程間隔3~5天,可用3~4個療程。

  此外,不能忘記的是,鈣是構成骨骼的主要物質之一,患者在康復全過程中都必須積極補鈣,並同時補充維生素D及鋅、鐵、錳等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