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本科論文範文

  藥學是連線健康科學和化學科學的醫療保健行業,它承擔著確保藥品的安全和有效使用的職責。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中西醫藥學比較探析

  摘要:中藥是指依據中醫學的理論和臨床經驗應用於醫療保健的藥物。中藥包含中藥材、片劑和中成藥;西藥即為有機化學藥品、無機化學藥品和生物製藥,看其說明書則有化學名和結構式,劑量上比中藥精確,通常以毫克計。中醫藥學具有整體觀、個體化、東方思維、審機定治和自然療法五大特點,而這些特點也正是其優勢所在。西醫藥學以現代科學的微觀知識來認識人體、藥物及二者關係,微觀到物質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功能可達用微小電變化來表述,固能保障對人體區域性情況認識的精確性。

  關鍵詞:字中醫;西醫藥學;優勢;劣勢

  1中藥和西藥概念內涵的分析

  中藥和西藥是於西方近代醫藥學傳入我國後而出現的概念,西方近代醫藥學所使用的藥物稱為西藥,我國原來已有的藥物稱為中藥。而今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已非如此簡單,存在種種誤區。[1]

  1.1按產地劃分:中藥主要起源於中國,除了植物藥以外,動物藥如蛇膽,熊膽,五步蛇等;介殼類如珍珠,海蛤殼;礦物類如龍骨,磁石等。中國亦研製了很多首創的藥物,如天花粉素,棉酚等天然產物藥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藥物。

  1.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產物劃分:即人工合成的藥物為西藥,天然產物藥物為中藥,這種劃分也不正確。因為也有一些中藥卻為人工合成的,如中藥冰片。

  1.3按組成成份為單體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來劃分:有的將單體化合物的藥物稱為西藥,而將樹皮、草根、全蠍等不純的天然混合物藥物稱為中藥,這種標準也不確切。如西洋參、洋地黃葉、大黃蘇打片等西藥,即為成份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氯化銨、冰片砒石等中藥卻為成分清楚或單體化合物的藥物。

  1.4按劑型不同來劃分:有的將現代製劑如針劑、片劑等稱為西藥,而將中國的傳統料劑如丸、散、膏、丹、湯劑等稱為中藥。這顯然也不合理。如桑菊感冒片、羚翹解毒片等是中藥,卻是現代劑型的片劑。而西藥的一些合劑即與中藥湯劑無本質區別,更有丸散膏丹等劑型。

  1.5按使用人員劃分:即中醫使用的藥物為中藥;西醫使用的藥物為西藥。籠統講,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細分析起來,亦不確切。如西醫也使用甘草、大黃等,但並不能因此而簡單地將它們稱作西藥;既使中醫自服維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稱其為中藥。

  2中藥和西藥概念內涵的界定

  2.1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內容和概念內涵。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應這樣表述: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用臟腑、經絡、衛氣營血、三焦等表示機體的功能部位;以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來表示機體的功能狀態;四診的望、聞、問、切作為了解機體狀況的手段;按辨證論治的原則,確定機體狀況而採取相應的治療和預防措施;在診治的全過程中,始終強調機體內因為主而不忽視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觀。總之,具備如上基本內容的醫藥學理論體系即為中醫藥學理論體系。

  中藥應具備與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基本內容相適應的特徵,其具體內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藥物效能的表達有性味,即四氣寒熱溫涼五味酸苦甘辛鹹;歸經,包括臟腑、經絡、三焦、衛氣營血等歸經;升降浮沉。第二,藥物功效以中醫藥學術語表述,如解表、涼血、平肝、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等。第三,藥物配合使用時,按君臣佐使關係配伍,使各味藥共同構成一個功效整體與機體證相對應而發揮作用。總之以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術語表述藥物的效能、功效和使用規律的藥物,稱作中藥。

  2.2西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內容和概念內涵:西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內容:以現代科學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為基礎;用直觀或解剖後所見包括用各種放大倍數的顯微鏡的實體來表示機體的部位。

  西藥應具備與西醫藥學理論體系基本內容相適應的特徵,其具體內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藥物本身效能以其物理和化學性質來表示,如是液體還是固體,是酸性還是鹼性等,第二,藥物功效以相應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標和術語來表示,如抑制細菌、降低血壓、升高血糖等。第三,藥物配合使用時,考慮藥物間的物理、化學、物理化、變化,如沉澱、分解等,而不是把各種配合使用的藥物作為一個功效整體。簡言之,以西醫藥學理論體系的術語表述藥物的效能、功效和使用規律的藥物,稱作西藥。此為西藥概念內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備如上內容的藥物,並且只有按西醫藥學理論使用時,才稱作西藥。若按其它醫藥學理論使用時,還可不稱作西藥。

  3中西藥特性分析

  3.1中醫藥學特性分析。

  中醫藥學具有以下五大特色:[2]

  1整體觀。

  中醫藥學的整體觀來自於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整體論。整體論強調事物的完整性和統一性。中醫藥學認為,人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而人體與其外在環境又構成一個更大範圍的整體,人體內部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與其外部環境之間存在著多種形式的密切聯絡。人體雖可劃分為若干個小的部分,但人體各部分的生命活動必須協調、統一。同時,作為人體生命活動三要素的精、氣、神,對臟腑、經絡發揮著滋養、啟用及協調作用。反過來,精、氣、神的化生、貯藏及輸布執行又主宰於臟腑、經絡,尤其是五臟的功能活動。病理上,人體區域性的病變,應視為整體病變的一種區域性反應,因而“整體失調”是中醫診斷的基本出發點。

  2個體化。中醫主張醫生臨證研究的物件不僅是病,更是患病的活生生的人。每種疾病雖有其自身特定的臨床表現、病程經過及診療規律,然而醫生面對的絕非抽象的疾病,而是某一患病的個人。即使患同一種疾病,由於體質、年齡、性別、生活環境、精神狀態等種種差異,不同的個人在臨床表現、病機型別、疾病的發展和轉歸等方面千差萬別。中醫在臨床工作中特別重視每個病人的個體特徵,堅持人、病兼治而以人為本的治療思想。

  3東方思維。

  中國古代的醫學家為了總結醫療經驗,闡明醫學觀點,探索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把當時盛行的哲學思想,諸如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中庸之道等,引人醫學領域,並逐漸形成為一些思維定式,從而與古今的西方思維迥異,姑稱之為東方思維。[3]

  4審機定治。

  中醫學和西醫學學術上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對疾病本質的認識及由此而處理疾病的思路的不同。

  5自然療法。

  中醫的治療手段以中藥療法為主,還包括鍼灸、推拿、氣功、心理、飲食及體育等多種療法。

  3.2西醫藥學的特性分析:西醫藥學的優勢在於,以現代科學的微觀知識來認識人體、藥物及二者關係,微觀到物質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功能可達用微小電變化來表述,固能保障對人體區域性情況認識的精確性。反映在臨床用藥防治疾病時,藥物功效與人體狀況指標的針對性,如抑制細菌、降低轉氨酶、升高血壓等,呈現著人體區域性疾病治療的精確性。

  其劣勢在於,對人體、藥物及二者關係的巨集觀認識很不夠,甚至達到連最基本的巨集觀知識都不顧及乃至不承認的狀況,如四肢冰涼、喜熱飲或冷飲等似乎與人體狀況無關的情況。現今所謂的人體第三狀態或稱亞健康狀態,明明人們自我感受很不舒服,但西醫藥學仍不承認為病態,因為用微觀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尚不能檢查出“異常”。用藥物防治疾病時,往往在起治療作用的同時,又可能對人體產生傷害作用,甚至無藥可用,呈現著難於保障整體治療的準確性。[4]

  4中西藥配伍合用

  中藥和西藥如同兄弟倆,在治病這一目標上相配合,取長補短,往往會收到很好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同時,在中西藥配伍應用的實踐過程中,對於不宜配伍的中西藥也有所發現和認識,包括相互消弱藥物效能乃至損害人體健康的不良後果等等。所以,中西藥也不能盲目合用。

  4.1因在胃腸道相互作用不宜同服:含硃砂含Hg++的中成藥,如硃砂安神丸、人丹、冠心蘇合丸等不宜與具有還原性西藥,如碘化鈉、硫酸亞鐵等同服。因為它們在胃腸道中可生成具有毒性的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澱粉,引起赤痢樣大便,導致藥源性腸炎。

  4.2因藥物代謝方面的作用不宜同服:含有乙醇的中藥風溼液、國公酒等藥酒,不宜與西藥苯巴比妥、苯妥瑛鈉、D860、降糖靈、胰島素、華法令等同用、因為乙醇是一種藥酶誘導劑,能使肝臟藥酶活性增強,使上述西藥代謝加速,半衰期縮短,藥性下降。

  4.3因藥效學上相互作用不宜同服:含激素成份的中藥主要有甘草、鹿茸、人蔘以及鹿茸片等均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可使血糖升高人蔘作用較弱,減弱降血糖藥療效,不宜與降血糖藥,如胰島素、降糖靈等合用。[5]

  總之,中西醫藥有著各自的特性,在臨床應用中,只有對病因、藥性科學認識,在劑量、配方上配置適當,才能收到治療方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春華.簡論中醫與西醫藥學[J].中國集體經濟下半月.200703

  [2]成肇智.認清中醫藥學特色發揚中醫藥學優勢[J].中國西藥學報.200212

  [3]趙迎歡.中西醫藥學倫理思想的路徑及啟示[J].中國醫學倫理.200408

  [4]嶽鳳先.西醫藥學的優勢和劣勢[J].中國醫藥報.200008

  [5]嶽鳳先.中醫藥學的“寶庫說”與“學科論”.[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006

  篇2

  探討臨床中藥學的發展趨勢

  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臨床中藥學在中藥學中的地位,然後分析了臨床中藥學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最後指出了臨床中藥學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臨床中藥學 發展趨勢

  臨床中藥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以患者為物件探討中醫辨證實質及其與中藥四氣五味歸經的關係,從而安全有效、經濟合理地運用中藥防治疾病的應用學科。它作為臨床醫學的一個分支,標誌著中藥學改革的一個方向。

  1 臨床中藥學在中藥學中的地位

  臨床中藥學是以研究中藥基本理論、中藥效能與臨床應用為主的一門學科,屬中醫藥專業中重要的基礎課。它既是中醫學理、法、方、藥體系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大中藥學學科中的核心和基礎。由於臨床中藥學主要是研討中醫臨床各科所用藥物的如何應用的,所以,它又具有與臨床學科密不可分的關係,它是直接根於臨床的。總之,臨床中藥學這一學科,既屬藥,又屬醫;既是基礎課,又具臨床性質。

  臨床中藥學亦即傳統的本草藥,它是中藥學各分支學科的基礎,我們現在研究中藥藥理、藥化等,若離開了傳統中藥學,這就偏離了方向,沒有了中醫藥的特色。目前,在全國中藥學學科中佔領先地位的成都中醫藥大學,就是以臨床中藥學為龍頭,將整個中藥學各分支學科統屬一起,其他如廣州、上海等亦是如此,這充分體現了臨床中藥學在大中藥學科中的地位與作用。

  臨床中藥學,同時又是中醫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中醫各專業中重要的骨幹課,先賢謂:“用藥如用兵”。醫生若不知藥性,不懂如何用藥,又何以為醫。由於這種原因,所以全國中醫藥院校中,將中藥學臨床中藥學教研室歸屬於中醫系或基礎部者,也不在少數。

  2 臨床中藥學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2.1 臨床中藥學的進步。

  臨床中藥學近幾十年來,有了長足的進步,其表現為:一是藥物數量的增加及新藥的不斷湧現。中藥數量自漢代《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後世歷代不斷增加,至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藥已達1892種,清代加上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所新增的,達2608種。新中國成立後,中醫藥獲得新生,發展較快,1977年出版的《中藥大辭典》載藥已達5767種。目前據統計,中藥數量已逾10000種。二是新藥的研製開發。有從中藥中提取有效成分而製成新藥者,如川芎嗪、青蒿素、丹蔘酮、魚腥草素、靛玉紅青黛中提取、康米特薏苡仁中提取等等;有按中醫藥理論組方研製的,如複方丹蔘片、丹蔘滴丸等;有對一些臨床常用的老藥,發掘出新的功用,如川芎用於治慢性腎炎氮質血癥、新生兒硬腫症、功能性子宮出血;補骨脂可治白細胞減少、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功能性子宮出血;天麻可治腦外傷綜合徵、神經衰弱;以及肉蓯蓉可治氟骨症、仙鶴草可治腫瘤、白及可治百日咳等等。

  2.2 中藥理論研究及複方研究相對不足。

  臨床中藥學的發展,相對不足的是對中藥理論方面的研究,近幾十年來,已經開始對中藥的四氣五味、歸經、十八反、十九畏、中藥配伍及炮製等理論進行了初步的實驗研究,但仍無突破性進展。對中藥複方的研究,較之理論研究有了一些成績,近年來也比較重視,因為中藥複方是中藥應用的主要形式,要研究中醫藥,單研究單味藥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

  單味藥的研究只能為臨床提供些新藥,或闡明中藥的傳統功效。複方的研究有利於解開中藥的配伍機理。但目前要解開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用藥的科學性,解決複方中多味中藥間藥物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及變化,還需要長時間的進一步深入研究。中藥理論及中藥複方的研究,由於難度大,目前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它嚴重地阻礙著中藥學的發展。

  2.3 中藥理論本身存在著不少問題。

  中藥理論研究,一是普遍存在著樸素抽象,缺乏客觀指標,如藥性的寒、熱、溫、涼等;二是有些中藥理論至今仍存在著概念不清、認識不統一的問題,如氣味學說中的氣味厚薄升降;七情配伍中相畏相殺之畏與十九畏之畏的概念混亂;單行是屬單味藥應用,還是配伍應用中的一種形式;五味學說中的“辛潤”、“苦堅”之說等,均有待中藥理論工作者們共同研討加以統一認識。

  再則,對目前在中藥學總論中已不再提及的中藥形質學說,其中有些仍有指導意義,如氣臭學說中的芳香之氣,具有闢濁化溼、解暑、行氣、開竅等作用,其中部分藥理作用,已被現代研究所證實;又如質重能重鎮降逆、介類潛陽、藤類祛風通絡、質潤滋膩能滋陰潤燥等等。以藥材的形質性狀特點來闡發藥性功效者,雖然從總體上,有形而上學的成分,應該批判,但其中也有少部分是合理的、科學的。如今中藥工作者在尋找某些稀有緊缺中藥的代用品時,常常從其同科屬的物種中尋找,而科屬分類就是以形態特徵來區分的。

  再就臨床中藥的核心中藥功效而言,因其與中醫理論密切相關,其術語很難為現代非中醫人員所理解。如疏肝解鬱、補氣健脾等等,是難以用現代的哪一種藥理作用來解釋的。再加之中藥的功效,總的來說其藥理活性不如西藥化學藥物那樣顯著,而且相同功效的中藥,其強弱差異缺乏量化。

  3 臨床中藥學的發展趨勢

  3.1 努力培養臨床中藥學的相關人才。

  要想發展一門學科,必須在人才建設上狠下功夫,臨床中藥學的研究發展也是如此。首先要致力於推廣在各高校設立臨床中藥學的相關學科,加強醫學與藥學兩類學科的溝通與聯絡,努力開設既有交叉性質又有邊緣性的學科課程,使醫學和藥學的相關知識能夠有效的結合,培養出的人才既要能夠在新時代從事臨床的診療,也有資格進行相關的中藥學理論性研究,使臨床中藥學的研究能夠不斷地延續下去。

  3.2 加強自身體系建設。

  臨床中藥學在外延和內涵的界定問題上非常的模糊,這對於其長遠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所以,必須要完善臨床中藥學的學術體系建設。要對臨床中藥學的理論內涵進行科學的界定,根據需要研究的相關內容以及這些研究的特點對中藥學臨床研究進行有效地細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學術體系的建設還是理論內涵的研究以及細分,都必須以繼承和發揚中藥傳統藥效藥性的理論為最基本的前提,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對其學科的前沿發展進行有效地擴充套件,然後在相關的次級學科方面進行深入性的研究,才會符合其發展規律,從而推動其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

  3.3 努力擴充套件學科的研究範圍。

  任何一門學科的研究不能僅僅侷限在一個固定的領域內,而應該看到它與其他學科的聯絡,並在此基礎上,努力擴充套件該學科的研究範圍,臨床中藥學的研究更是如此。它的研究應該在把握各種中藥的用藥特點的同時,堅持以中醫藥學的相關理論為指導,在現代科學技術和自然學科的研究發展如火如荼的時候,臨床中藥學的研究也應該藉助於這種發展,開展與自身有關的擴充套件性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冰,張浩軍.新世紀臨床中藥學發展的思考[J].中醫教育,20119

  [2] 李慶生.臨床中藥學應當堅持醫藥結合全方位發展:關於臨床中藥學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天津中醫藥,200911

  [3] 高學敏.臨床中藥學的發展趨勢[J].中醫教育,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