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大專論文

  藥學人才的培養關係到我國醫藥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藥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是實驗教學。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中藥飲片傳統與現代應用分析

  [摘要]從傳統中藥飲片、小包裝飲片和顆粒飲片3種劑型的應用、資料統計、對比分析等幾方面論述中藥飲片傳統與現代應用的合理性;對有關3種劑型評價的不同觀點加以論證;對傳統中藥飲片面臨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與建議;闡明傳統中藥飲片不能被取代,而必須堅守應用的觀點和理由;展望中藥飲片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希望。

  [關鍵詞]中藥飲片應用;對比分析;合理性;問題;對策

  衡量藥物的包裝、工藝、劑型等方面在應用中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符合“三小”、“三效”、“五方便”的基本原則。“三小”指用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指高效、速效、長效;“五方便”包括使用、攜帶、貯藏、生產、運輸。傳統中藥飲片、現代小包裝飲片及顆粒飲片的應用,與上述原則密切相關,本文通過對比分析三者的利與弊,來探討其應用的合理性。

  1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於本院門診中藥房中藥飲片應用資料,從本院藥品資訊管理系統中提取傳統飲片與小包裝飲片使用資訊,運用Excel軟體對各類中藥飲片進行資料排序與統計分析。

  2 結果

  傳統中藥飲片與小包裝飲片使用資料統計,本院門診中藥房中藥飲片使用品種共計526種。小包裝飲片使用品種和規格資料見表1,傳統飲片與小包裝飲片差錯率統計見表2,傳統飲片與小包裝飲片使用資料對比見表3。

  3 分析

  以上資料說明,傳統中藥飲片使用品種為526種,所佔調劑貨位也是526個,原有周轉庫房可以滿足使用;使用小包裝飲片,每個品種至少需要3~5個規格,以不同規格累計計算為1 198種,在原有面積不變情況下,所佔調劑貨位至少是1 198個,貨位增加了672個,原有的週轉庫房遠遠不能滿足使用;調劑臺從4套減少到1套,調劑和複核人員人數增加50%,調劑時同一貨位相互干擾性明顯增大,勞動強度加大,內部差錯與外部差錯更是明顯增加。傳統中藥飲片、小包裝飲片利弊分析見表4。

  中藥顆粒飲片是根據中藥製劑理論,選擇適當的溶媒,在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下,提取有效成分而製成的飲片顆粒,為中藥劑型改革和中藥應用現代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在應用中有一定優勢,但也存在不足。利弊分析見表5。

  針對小包裝飲片,有關部門曾釋出相應檔案推廣應用。個別醫院也相繼使用,經過應用實踐,均出現上述問題。本院門診中藥房自2004年初,將傳統飲片調劑模式全部切換成小包裝飲片模式,歷經4年多時間的應用,爭議不斷。醫院和藥學部門在面臨各種壓力和矛盾的情況下,權衡利弊,做了更改和調整,因此到2008年9月又全部切換回來,繼續使用傳統飲片調劑模式,損失可見非同一般。天壇醫院目前全部使用小包裝飲片,僅差錯方面問題已難以應付,醫患矛盾嚴重,因中藥處方量與人員配備尚可承受,所以目前還在使用。西苑醫院中藥所佔比例較大,原有使用傳統飲片調劑模式不變,增加一套小包裝飲片使用模式,但以使用傳統飲片為主,小包裝飲片為輔。

  對於傳統飲片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一些文獻不斷刊登有關專家的觀點,認為傳統飲片使用的突出問題是稱量不準、效率低、複核難、養護難、衛生差等,而小包裝飲片不存在此問題。筆者對以上問題提出以下看法:

  劑量問題:傳統飲片稱量不準、分劑不勻是人為造成的,如果調劑人員嚴格按照調劑規程操作,都能夠符合規定標準,此問題不難解決。

  效率問題:傳統飲片的配方速度不低於小包裝飲片。以使用小包裝飲片的某試點醫院計算的結果為例:傳統飲片每張處方調配用時20 min,小包裝飲片每張處方調配用時5.28 min。實際上,傳統飲片配方用時已包括分藥時間,而小包裝飲片的分藥時間已轉嫁到複核程式中,因小包裝飲片需要核對每個包裝上的名稱與包裝內藥物是否一致,並要對藥物質量進行檢查,所以1張處方調配完成全過程所用的時間,小包裝飲片要高於傳統飲片。

  複核問題:傳統飲片調配後每味藥物應按順序排列,“單擺浮擱”一目瞭然,非常便於複核和質量檢查,不存在複核難的問題。

  養護與儲存:傳統飲片的養護與儲存對環境要求低,只要保證乾燥通風並掌握一定的溫、溼度標準,完全能夠確保藥物質量。如果儲存方法得當,夏季不用低溫裝置也同樣能夠保證藥物質量,這已被過去沒有低溫裝置的時代所證實;而小包裝飲片由於大、中、小3層包裝通透性差,對於環境及碼放要求較高,否則極易出現質量問題。

  衛生問題:傳統飲片與小包裝飲片的前期潔淨、乾燥、滅菌等過程完全相同,衛生標準兩者沒有差別,而小包裝飲片的分裝過程是容易被汙染的環節。長期以來已被人們證實,飲片的煎煮過程同樣能起到殺菌、消毒作用,所以正常情況下的衛生問題根本不必擔憂。

  關於傳統飲片與顆粒飲片有關專家的觀點:顆粒飲片有效成分提取充分可使含量增加、顆粒飲片功效比傳統飲片功效增強[1]。有大量研究者對顆粒飲片和傳統飲片的有效成分含量進行對比測定,結果基本無明顯差異。如楊安平等[2]用高效液相法測定大黃顆粒飲片和大黃傳統飲片中大黃酚、大黃酸、大黃素含量,結果發現顆粒飲片與傳統飲片中所含有效成分差異不大;同時又分別用超聲波和揮發油提取器測定薄荷、荊芥、砂仁在顆粒飲片和傳統飲片中揮發油的含量;用氣相色譜法測定薄荷顆粒飲片及薄荷飲片中薄荷腦的含量,結果含量接近,均無明顯差異[3]。又如高吾文等[4]對黃芪、山楂、苦杏仁3種中藥飲片和顆粒飲片的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測定,結果除黃芪顆粒飲片的有效成分含量接近傳統飲片外,其他2種則低於傳統飲片。以上研究結果表明顆粒飲片的有效成分含量沒有增加。

  大量研究表明,傳統飲片比中藥顆粒飲片的功效強。胡義飛等[5]認為複方湯劑和煎時有些成分之間可能會起化學反應,起到改變藥液pH的作用,並且具有一定增溶、增效、降毒的效果。有學者用當歸補血湯對乳腺癌細胞MCF-7的雌激素受體磷酸化進行研究,發現當歸補血湯觸發了S118和S167的雌激素受體的磷酸化,而黃芪和當歸單獨的提取物或2種提取物的混合物沒有相應的作用[6]。

  4 結論與討論

  4.1 堅守保留傳統中藥飲片的使用地位

  傳統中藥飲片經過幾千年的傳承,經久不衰流傳至今,是我國獨特的寶貴財富。傳統飲片經過無數次臨床實踐,在正確辯證、處方、藥物、劑量、調配、服法的前提下,其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證實。傳統飲片符合中醫處方的配方、用量、煎法、服法理論,佔中醫用藥的主導地位。筆者認為傳統中藥飲片的使用地位堅不可摧。

  4.2 小包裝飲片不可取代傳統飲片

  綜合分析說明,現階段推廣應用小包裝飲片弊大於利,小包裝飲片只適用於特殊用法的藥物。

  臨床用藥的原則,首要是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有效。因此,保證藥品質量是關鍵,由於目前我國大部分生產企業沒有建立建全合理的質量控制體系,對大部分飲片沒有建立質量控制標準,會出現為謀取高利潤,產品以次充好、甚至劣質藥物混入的問題;由於小包裝飲片劑量小,機械裝置包裝,需將部分飲片打碎,因此藥物鑑別特徵不明顯,不易於外觀鑑別,與現行的標準不符。使用單位有效地監督藥品質量,存在一定難度,由此會導致質次或劣藥進入使用單位,不能保證患者用藥安全和良好的治療效果。包裝材料不環保嚴重汙染環境,有安全隱患,更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小包裝飲片經過多道工序包裝後,煎藥時還需逐一拆掉每1個小包,最終仍同傳統飲片一樣將群藥混合一起煎煮,等於增加了中間的無用環節。筆者認為收到效果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發的《小包裝中藥飲片醫療機構應用指南》中,明確從規格、加工、儲存、質量控制、包裝、生產成本、場地等方面指出了小包裝中藥飲片在實際應用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和問題。

  4.3 中藥顆粒飲片不能起到取代傳統飲片的作用

  中藥顆粒飲片需要進一步地研究改進後,方能被人們接受和得到全面推廣。

  單味獨特的生產工藝,與傳統煎藥理論不一致。傳統中藥多藥味混和煎煮,存在著中藥複方組合效應問題,即指藥味化學成分之間的物理效應和化學效應。物理效應指藥物成分的電子之間相互影響,使藥物化學分子的極性和磁性發生變化,甚至使分子結構發生改變,從而誘導各種化學反應產生。化學效應則主要指藥物化學成分之間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新物質。中藥顆粒飲片是單味中藥分別提取有效成分,不會產生煎煮過程中的複方組合效應,同時會丟失部分成分,藥效作用是有一定差別的。

  含量與劑量換算缺乏科學性,臨床使用顆粒飲片劑量是按生藥劑量換算而成,從而會出現實際服用劑量高於傳統煎藥的劑量,產生臨床使用劑量偏高的問題。大量藥理研究結果表明,臨床用藥劑量因病因人而異,並非大劑量就一定有好的療效;相反,可能發生毒副反應和療效降低的問題。質量標準不統一、包裝不規範、企業使用藥材的各項指標、溶媒的選擇、有效成分提取的種類均難以控制和監督,臨床使用安全性差。

  4.4 解決傳統中藥飲片面臨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疾病種類的複雜化,以及中藥治病與養生保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等多方面原因,使得中藥飲片的使用人群也在不斷增加,需求量猛增,造成了中藥資源匱乏,地道藥材減少甚至滅絕,中藥質量下降,調劑強度加大,調劑質量下降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人們對傳統中藥飲片堪憂。因而,一些中藥企業實施了對中藥飲片應用的改進和研發,相繼出現了改進劑型,如小包裝飲片、顆粒飲片、破壁飲片微粉等,一部分人建議以此取代傳統飲片,對此爭議不斷。但鑑於人們對中藥治病療效的信賴,仍保持現狀。解決以上問題應採取以下對策:

  “多軌式”並存應用策略:中藥生產技術、新輔料、新工藝的研究與應用,對提高我國中藥製藥水平、促進中藥行業的技術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中藥劑型在保持傳統的丸散膏丹基礎上,發展到40多種現代劑型,無疑減輕了傳統飲片應用的壓力。另外,應加快對中藥小包裝飲片、顆粒飲片、高微粒飲片等劑型的研究程序,使之趨於完善後,有各自的用武之地,依據不同的適用特點,使其各自發揮相應的作用***如慢性病、機體調理等可用顆粒飲片等***,從而更能大大減輕傳統飲片使用的壓力,對提高傳統飲片應用質量是很有效的辦法。

  加快研究發展中藥複方顆粒和複方浸膏濃縮顆粒:在中藥單方顆粒製劑的基礎上,應選用我國經典古方、成方、驗方或基本湯頭處方,以生藥加工成複方免煎顆粒或複方浸膏濃縮顆粒,調配處方時可用單方顆粒做補充。複方中藥顆粒製劑既保留了傳統飲片的製劑特點,臨床組方與加減應用也能基本上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和配伍原則,同時又能體現中藥飲片現代應用的優勢。總之,要本著保留和發展傳統精製飲片的宗旨,在做好傳統飲片質量管理規範化、標準化建設的同時,加強對顆粒飲片臨床配伍規律及其藥效學、毒理學的研究,在充分實踐和比較的基礎上,逐步明確其適用範圍,闡明其作用機制。

  4.5 中藥飲片未來發展方向

  促進中藥現代化、標準化應從源頭抓起,未來中藥生產企業將改變現行中藥飲片質量標準仍限於外觀、性狀鑑別的傳統方式,通過科技進步,將加快中藥飲片的質量標準研究,同時加快中藥飲片現代化工業生產的研究。並遵守嚴格的規範標準,研究出優質、高效、安全、穩定、質量可控、服用方便,並具有現代化劑型的新一代中藥。儘快實現中藥飲片的機械化、規模化和現代化生產,向臨床提供無汙染、品種齊全、質量上乘的中藥飲片。早日實現中藥理論、質量標準和規範、生產技術、文化傳播的現代化,形成多為一體的中藥現代化體系。展望中藥現代化研究前景,我國通過制定和實施GMP,GAP,指紋圖譜等一系列規範化制度,中藥現代化以逐漸走入正軌。特別是中藥指紋圖譜技術推廣得很快,引起了國內外的普遍關注。中藥現代化應用必將有更快更高地突破。

  [參考文獻]

  [1] 賈芸. 中藥配方顆粒劑與傳統煎劑[J]. 中醫學報,2012,27***11***: 76.

  [2] 楊安平,韓英光,溫期麟,等. 中藥免煎顆粒與中藥飲片中有效成分含量對比研究[J].中藥材,2006, 29***4***:394.

  [3] 楊安平, 溫期麟, 韓英光, 等. 中藥免煎顆粒與中藥飲片揮發油含量對比研究[J]. 中藥材, 2006, 29***4***: 394.

  [4] 高吾名,陳建華,陸婷,等. 顆粒型與傳統型中藥飲片的質量比較研究[J]. 藥學實踐雜誌,2000, 18***5***:301.

  [5] 胡義飛,劉根凡,舒朝暉,等. 超微粉碎裝置及其在中藥加工中的應用[J]. 湖北中醫雜誌,2004, 26***1***: 314.

  [6] Cao Q T, Choi R C, Cheung A W, et al. Danggui Buxue Tang——a Chinese herbal decoction activates the phosphprylations of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and estrogen receptor alpha in cultured MCF-7 cells[J]. FEBS Lett, 2007, 581***2***: 233.

  篇2

  傳統中藥和現代中藥的區別與聯絡

  【摘要】:近年來中藥的發展迅速,特別是提出了中藥現代化後,中藥事業的發展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中藥現代化尚無重大突破。這就要藥學人員努力從不同方面去分清楚傳統中藥和現代中藥的區別與聯絡,並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從中藥的資源管理,種植、加工、炮製、製藥裝置、工藝、創新藥物等全過程的全方位的現代化。使中藥的現代化昇華出一套現代中藥理論,讓現代化中藥早日進入國際市場。

  【關鍵詞】:中藥,傳統,現代;區別;聯絡

  1中藥的一些概念

  1.1中藥的概念及定義:中藥指的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於疾病預防、治療、診斷和康復的天然藥物及其製品的總稱。包括了傳統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草藥及其製品,民族藥及其製品,中草藥提取物,進口中藥和植物藥及其製品,中藥和天然藥物有效部位及其製品、有效成分結構修飾物及其製品、以天然活性成分為先導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藥物等。

  1.2傳統中藥:傳統中藥是指收載於中醫藥典籍,以傳統中醫藥學理論闡述藥理作用並指導臨床應用、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使用形式,加工炮製成比較規範的天然藥物及其加工品的總稱。包括中藥材、草藥、飲片和一些古方經典制劑。製劑主要以生藥粉入藥製成的膏、丹、丸、散、湯等。

  1.3現代中藥:現代中藥是傳統中藥在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的條件下,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現實需要做出功能上的適應中藥。

  現代中藥:近現代中藥主要指員怨遠園年以來的中成藥製劑。多以粗提物入藥,以片劑、膠囊、沖劑、口服液等劑型為主。

  1.4現代化中藥:現代化中藥指近年來成功開發的主要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入藥,藥效物質基礎基本明確或部分洋中藥、植物藥、天然活性單體藥物。如德國的銀杏葉製劑、水飛薊製劑,優秀的日本漢方製劑,國內的複方丹蔘滴丸、康萊特注射液、欖香烯乳注射液、苦蔘素注射液、杏靈顆粒、青蒿素、靛玉紅、川芎嗪、亞砷酸、薏苡仁內酯、人蔘皁苷砸早猿、小檗鹼、***、三尖杉酯鹼、長春花減、紫杉醇、石杉鹼、蘆丁、延胡索乙素、斑蝥素、五味子素、葛根素、雷公藤甲素、山莨菪鹼、燈盞花素、天麻素、士的寧、水蛭素、熊去氧膽酸、齊墩果酸、甘草甜素、葫蘆素、黃芩苷、絞股藍總皁苷等。

  1.5後現代藥:後現代中藥亦稱創新中藥,由於非自然因素的作用,屬性***形態、結構、性質、成分和作用等***發生明顯改變的中藥。包括:***1***以天然活性成分為先導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化學藥物以及成鹽衍生物:如二氫青蒿素和蒿甲醚***均以青蒿素為基礎的結構改造產品***、聯苯雙酯***以五味子丙素為先導物的半合成品***、雙環醇***聯苯雙酯的換代改進產品***,甲基斑蝥胺、羥基蘆丁、小檗鹼、***、偽麻黃鹼等;***2***以生物技術生產的天然活性物質和生物製品***如組培人蔘毛狀根及其製品、黃芪毛狀根及其製品、蟲草發酵菌絲及其製品、重組水蛭素等***;***3***人工化學調配藥材***如人工牛黃、人工麝香等***;***4***藥材代用品:塞龍骨***代虎骨***、水牛角***代犀角***、蟲草菌絲粉***代冬蟲夏草***等;***5***轉基因藥用動植物:在轉基因菸草中表達和生產天然藥用成分,在轉基因奶牛中表達和生產天然藥用成分。

  2區別與聯絡

  傳統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以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補瀉潤躁、配伍反畏、功能、主治和配伍***君、臣、佐、使***等中醫屬性內涵為特點用於臨床治療的藥物。而現代中藥則以傳統中藥為基礎,運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新理論、新方法制備並應用於臨床的藥物,兩者既有區別有又聯絡。

  2.1區別

  2.1.1用藥部位:傳統中藥用藥部位以原生藥材入藥,不講究藥材中的具體成分,或以藥材直接服用,或以藥材煎煮入藥,或以藥材粉末製成的粗糙劑入藥。而現代中藥的用藥部位比較講究,對藥材的成分有了一定的認識,多數中藥入藥均需弄清楚其有效成分、藥材中的有效成分為哪一類。目前中藥研究的方向已從有效成分發展到了有效部位和有效單體。有效部位指有效成分含量佔整個入藥浸膏50%以上的那一類化合物,如紫草素含量超過紫草提取物50%以上,那麼紫草素就為有效部位。有效單體指單體成分含量佔提取物90%以上的單一成分,如左旋紫草素在紫草提取物中的含量超過90%,那麼提取物中的左旋紫草素則為有效單體,有效單體也是現代中藥研究的重點方向。現代中藥與傳統中藥藥用部位的不同集中體現在其有效成分是否清楚。

  2.1.2藥物劑型及製備方法:傳統中藥製劑主要以膏、湯、散、丸等入藥,而現代中藥製劑則在湯、散、丸的基礎上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如今中藥製劑已與西藥製劑相差無幾,如片劑,膠囊劑,軟膏劑,凝膠製劑,速溶製劑,緩控釋製劑,脂質體,注射劑等等。在製備方法上也有所不同,傳統中藥製劑的製備方法僅以煎煮、粉碎過篩加以適當的輔材製成相應的膏、湯、散、丸等粗糙製劑。現代中藥製劑則應用先進的科技,以科學合理的製備方法制得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的製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方法的創新,今後還會有更多更加先進的技術,科學合理的方法應用於中藥製劑的製備中。

  2.1.3藥物質量:傳統中藥的質量往往以有效無效作為評價標準,未對其有效成分進行質量控制,使其穩定性,毒副作用難以判斷。人們常在用藥中發現:同樣的配方及其製劑,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服藥,療效有很大的差異,有的甚至還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這均是由於傳統中藥質量未得到很好的控制。而現代中藥的質量從藥材一開始就得進行質量控制***指紋圖譜***,質量不合格的藥材不得藥用。對整個製劑的研究開發也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對製備的製劑還得符合藥典質量標準和國家的其他標準,不符合質量標準的製劑不能作為藥品在臨床上使用。從上述可看出,兩者在質量上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是否有質量標準對其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

  2.1.4理論基礎:由於我國的歷史社會原因和民族文化背景,傳統中藥有其獨特的理論和診療方法,理論體系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現代中藥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中藥不斷吸收現代科學的思維方法,吸收藥理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現代製劑學等學科的先進理論和方法,實現多學科、多層次、多方位、立體的融合。在整體觀的指導下,對每味中藥的成分、含量、藥理及作用於人體的過程已深入到分子水平,與傳統中藥的理論相區別開。

  2.2聯絡

  2.2.1藥材來源:藥材的來源不外乎均來自於野生或種植,不論產地如何,只要藥材的質量符合質量要求,均可入藥。中藥材雖有地道之稱,但也僅僅是其中有效成分含量高於其他產地。所以從藥材來源的角度說,傳統中藥與現代中藥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無實質的區別。

  2.2.2物質基礎:作為藥品應用於臨床,不論是傳統中藥還是現代中藥,其主要是看其是否能治病救人、起效的物質基礎、傳統中藥和現代中藥起效的物質基礎是否一致,臨床上延胡索應用於止痛,其中起效的物質為延胡索乙素,這是公認的事實。

  2.2.3臨床療效及毒副作用:作為藥品,最大的特點是有效性和安全性。傳統中藥與現代中藥在臨床療效和毒副作用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在療效方面,現代中藥基本是在傳統中藥療效確切的基礎上展開研究,通過現代方法制得療效更優的產品。所以說現代中藥和傳統中藥的療效是一脈相承的。

  安全性上,以前的認識是中藥為無毒安全的藥品。但通過現代研究表明,中藥也有毒副作用。中藥的成分複雜,含量低,傳統中藥不易發現其毒副作用,在長期用藥後才會發現部分毒副作用。隨著現代分離技術的發展,中藥中很多毒性成分被分離出來,在現代藥理毒理研究中顯現出來,以前很多認為很安全、有效的中藥,現在也發現其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在療效和毒副作用方面,兩者也是相互聯絡,相互依存。